太陽能產業被美盯上

太陽能產業被美盯上圖╱路透

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遭指控在東南亞四國洗產地,藉此規避美國太陽能關稅。美方決定展開調查,令東南亞太陽能產業前景蒙塵。

■Southeast Asia has ranked as America's top source of solar panels from abroad. A new U.S. probe has cast a shadow over that growth run.

過去五年,東南亞成爲美國進口太陽能板的主要來源國,主因在於中國製造商將產線轉移至該地區,藉此規避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實施的關稅措施。

美國如今決定針對這類「洗產地」行爲展開調查,此舉恐令東南亞太陽能產業成長受挫。

美國太陽能板業者日前向美國商務部投訴,指控中國公司受惠於政府補助打造有利於自己的全球供應鏈,同時壓低產品價格導致美國同業難以與其競爭。

這些公司的產品關鍵原料多數來自於中國,僅在東南亞進行最後組裝,目的在於規避美國關稅。

商務部決定針對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與柬埔寨輸入的太陽能板展開調查,試圖釐清中國製零件在這四國太陽板所佔比重,以決定是否對於這些國家加徵關稅。這四國約佔美國去年太陽能板進口的85%。

美調查陸廠洗產地行爲

東南亞正努力擴大綠能投資,以趕上美國日益成長的潔淨能源需求。若美國決定對這些國家施加高額關稅,那恐怕令東南亞距離成爲「美國製造基地」的目標愈來愈遠。

等待美方裁決期間,東南亞許多綠能投資案也遭擱置。

製造太陽能產品的工廠散佈於東南亞各地,包括馬來西亞的檳城(Penang)與砂拉越(Sarawak)以及泰國沿海城市羅勇(Rayong)等。這些工廠爲當地帶來數萬個工作機會,每年出口規模高達數十億元。

全球太陽能板龍頭都在東南亞設立製造基地,包括美國公司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來自中國的隆基綠能科技(LONGi)、晶科能源(JinkoSolar)與天合光能(Trina Solar)等。

研調機構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潔淨能源科技部門主管佐科(Edurne Zoco)表示:「自2013年開始,相關企業將大量產能移往東南亞,目的就是爲了輸往美國市場。」

東南亞產能 遠超越美國

該機構數據顯示,去年東南亞共生產發電量高達43GW(百萬瓩)的太陽能板,約是美國本地產能六倍。東南亞今年預估可生產發電量達52GW的太陽能板。東南亞亦製造太陽能電池,發電量可達38GW,遠非美國所能比擬。

以2021年來看,東南亞四分之三的太陽能板產量控制在中國公司手上,在太陽能電池的佔比更高達九成。

歐巴馬政府2012年針對中國太陽能板與電池徵收懲罰性關稅,以防止中國製產品低價傾銷至美國,而這促使中國太陽能業者競相將產能移往東南亞。

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太陽能板約佔美國進口的57%,目前接受美國調查的東南亞四國加總約佔12%比重。

2021年數據顯示,中國太陽能板佔美國進口的比重降至0.3%。相比之下,越南與馬來西亞的比重雙雙攀升至逾30%,泰國佔比也高達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