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產業遙遙領先 產業專家:歐美已無法與之競爭

到2050年中國將佔全球電力供應50%以上,歐盟與美國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圖爲河北秦皇島的光伏發電廠。(圖/新華社)

德國諮詢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一份最新報告稱,2023年中國國內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是美國和歐盟總和的2倍,太陽能機組製造能力佔全 80%。到2050年中國將佔全球電力供應50%以上,歐盟與美國完全無法與之競爭。

《德國之聲》報導,在中國將太陽能元件生產成本降低42%至0.15美元/瓦(0.14歐元)後,美國和歐洲已無法與中國競爭。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諮詢公司的最新報告稱,中國製造商相對於國際競爭對手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伍德麥肯茲公司副總裁、電力和可再生能源專家克內爾(Steven Knell)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太陽能元件製造商,12月份統計的太陽能模組單位價格顯示,中國0.15美元/瓦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印度(0.22美元/瓦)、歐洲(0.30美元/瓦)和美國(0.40美元/瓦)。

他表示,中國擁有的巨大成本優勢,這就意味着國際競爭對手試圖取代可再生能源中國供應商的努力可能是徒勞的。雖然市場上太陽能元件供應前景看好,但中國的競爭對手不太可能在成本上取勝。換言之,中國已經贏得了綠色科技產能的競賽。

克內爾指出,一項對美國和中國光伏產業的研究表明,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僅僅是因爲廉價的勞動力和政府的支持,而是由龐大的製造業規模和由此產生的供應鏈優勢所驅動的。

美國能源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表示,根據2022年上半年的行業數據,他們估計中國製造商的價格優勢爲23%。而價格優勢的主因並非來自於低成本勞動力,而是來自於產業規模、較低的資金成本與寬鬆的商業監管環境。

NREL高級分析師、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古德里奇(Al Goodrich)表示,這些優勢並非中國獨有,如果能夠達到類似的規模,其他國家的製造商也可以復刻這種優勢。不過專家認爲,近兩年雖然歐美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取得巨大進展,但要像中國這樣在太陽能元件行業達到臨界規模,需要相應的商業應用,而這種條件 在中央集權的國家資本主義下似乎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