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孕婦遊索羅門羣島染茲卡? 疾管署複檢:是屈公病啦

孕婦感染茲卡病毒,恐生出小頭嬰。(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疾管署今(6)日公佈第三起茲卡境外移入確診個案,順便公佈第二起疑似染感茲卡病毒個案夫婦的複檢結果。這對夫婦是在4月23日至5月16日一同前往斐濟索羅門羣島旅遊,5月16日返臺後,太太先生分別於5月20日及25日出現發燒、 肌肉痠痛出疹等茲卡病毒疑似症狀,第一次檢驗結果爲陰性,4日進行復檢亦爲陰性,確診爲「屈公病」,解除茲卡危機

我國自2007年起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目前累計86例確定個案,皆爲境外移入病例,以東南亞國家爲多。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途徑與症狀都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但與登革熱不同的地方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或數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着語言中,就是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

▲疾管署茲卡病毒實驗室。(圖/疾管署提供)

目前沒有針對屈公病毒的藥物疫苗,主要是依病情給予支持性療法,若出現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等疑似屈公病症狀,請儘速就醫。疾管署建議,平常在戶外活動時,應使用含DEET的防蚊液;長時間在戶外活動時,應穿着長袖衣褲衣服上應噴灑防蚊液,以增強保護效果。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如果感染屈公病,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蚊子叮咬造成更進一步的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