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上漲能否加快我國能源轉型——零碳研究院碳報(第九十六期)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2年6月15日,新京報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雙碳政策趨勢?碳中和背景下,不同產業和企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研究院於2022年6月起推出《碳報》,研究最新雙碳政策、權威聲音、低碳樣本等重點內容,並進行分析解讀。
目錄>>>政策速遞1. 國家發改委發佈《電力市場監管辦法》2. 工信部下達2024年國家工業節能監察任務,涉及2899家企業3. 中證協:研究券商投融資業務碳足跡測算方法4. 青海在15個省市實現清潔能源優化配置5. 安徽:2025年完成100個重點產品碳足跡覈算6. 全國最大海上光伏項目獲批覆7. 寧德時代與達飛海運簽署協議,展開綠色航運合作8. 微軟簽署史上最大碳清除協議,永久清除333萬噸二氧化碳9. 博鰲亞洲論壇利雅得會議聚焦能源轉型10.中美兩國展開氣候變化會談 >>>專題碳討上漲的碳價能否加快我國能源轉型進程?正文一、政策速遞 A、權威聲音 1.國家發改委發佈《電力市場監管辦法》5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了《電力市場監管辦法》。本次修訂將電力市場監管對象明確爲電力交易主體、電力市場運營機構和提供輸配電服務的電網企業等電力市場成員,電力交易主體增加售電企業、儲能企業、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辦法》將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零碳解讀:《辦法》是強化電力市場成員行爲監管,維護電力市場秩序的重要保障。2005年《電力市場監管辦法》頒佈實施以來,在促進電力市場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我國新能源和新型負荷的發展以及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化,原有監管辦法也無法適應電力市場新的監管要求。此次辦法修訂進一步完善電力市場監管對象、調整了監管內容,有助於更好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 2.工信部下達2024年國家工業節能監察任務,涉及2899家企業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達2024年國家工業節能監察任務,確定國家工業節能監察任務企業2899家。其中,石化化工、鋼鐵、建材、有色金屬、造紙、紡織等重點行業和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專項監察2411家,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專項監察201家,2023年違規企業整改落實情況專項監察287家。零碳解讀:我國工業規模巨大,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部門。展開工業節能監察任務是推動工業重點領域減少能源浪費,嚴格能效約束,提升能效水平的重要舉措。今年2月,工信部印發工業節能監察工作的通知,特別提出要對重點用能領域以及爲納入“十四五”前三年監察範圍的行業展開節能監察。 3.中證協:研究券商投融資業務碳足跡測算方法5月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消息稱,中證協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2024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進一步研究證券公司投融資業務的碳足跡測算方法,推動證券公司積極承擔環境和社會責任。零碳解讀:“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和碳金融體系。研究證券公司投融資業務的碳足跡測算方法有助於加強證券公司投融資的綠色約束,進一步推動證券公司將資金更多投入到綠色低碳項目當中,增強全社會綠色轉型的動力。 B、地方實踐 4.青海在15個省市實現清潔能源優化配置5月8日,記者從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獲悉,爲推進清潔能源高水平消納與大規模輸送,青海探索跨省跨區新能源電力交易機制,利用大電網與山東、重慶、上海、河南、江西等15個省市進行對接,實現青海清潔能源的優化配置,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穩居全國首位。零碳解讀: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存在地區錯配的情況,在國家逐步放開可再生能源電網全額保障性收購的情況下,我國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利用率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推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進行跨區跨省交易,對可再生能源電力在更大範圍進行市場化消納意義重大。 5.安徽:2025年完成100個重點產品碳足跡覈算近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安徽省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圍繞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重點行業制定10個左右碳足跡覈算規則和標準,完成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覈算工作,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初步搭建,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初步建成。零碳解讀: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制定產品碳足跡覈算規則標準、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此次,安徽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基礎上,特別提出圍繞新能源產品領域制定碳足跡覈算標準,有助於完善我國“新三樣”產品的碳足跡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C、企業行動 6.全國最大海上光伏項目獲批覆近日,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塗光伏示範項目用海取得國務院批覆。項目批准用海面積1875.7761公頃,總投資約90億元,年均產值約8.8億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海上光伏項目。據悉,項目建成後可年均提供清潔電能20億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96萬噸。零碳解讀:據悉,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塗光伏示範項目是全球首個“核熱光儲”多能互補示範項目,也是全國最大單體光伏發電項目。同時,項目由中核江蘇新能源有限公司申請建設,並配套新建 220kV 升壓站和200MW/400MWh電化學儲能電站各一座。 7.寧德時代與達飛海運簽署協議,展開綠色航運合作5月7日,寧德時代與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領域的優勢,專注於建設全面、完整的溫室氣體減排解決方案,共同推動電動船舶等綠色交通行業發展。同時,兩家公司還計劃成立合資企業,在電動船舶、商用汽車、倉儲物流、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零碳解讀: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在第80次海洋環保理事會上明確提出了全球航運業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相較於其他交通領域,航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之路相對緩慢,碳減排形勢更爲迫切。 8.微軟簽署史上最大碳清除協議,永久清除333萬噸二氧化碳5月6日,微軟和瑞典能源公司Stockholm Exergi簽署了一項協議,將永久清除333萬噸二氧化碳。Stockholm Exergi將建設一個碳捕集與封存項目,每年將永久性地清除80萬噸二氧化碳,計劃從 2028 年開始向微軟交付碳清除證書,並將持續十年。零碳解讀:此前,微軟承諾將在2030 年實現碳負排放,將在2050年從大氣環境中消除自1975年成立以來的碳足跡。實現淨零排放不僅需要改進生產工藝、使用清潔能源電力等手段,還需要通過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實現難以減排領域的減排目標。此次碳清除協議是微軟落實碳減排承諾的具體實踐。 D、國際看點 9. 博鰲亞洲論壇利雅得會議聚焦能源轉型5月6日,博鰲亞洲論壇利雅得會議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大會主題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能源轉型”。此次會議爲即將由阿塞拜疆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做準備。零碳解讀: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豐富,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動能源轉型意義重大。COP28會議期間,全球主要國家首次達成逐步擺脫化石燃料達成協議,爲推動全球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供了基礎。此次會議預計將推動COP29制訂更可持續的能源轉型計劃。 10. 中美兩國展開氣候變化會談5月7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率團赴美,與美國總統國際氣候政策高級顧問波德斯塔進行會談。雙方將就能源、循環經濟以及溫室氣體減排等問題進行討論,並推動落實具體行動。零碳解讀:2023年,中美兩國形成《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共識文件,共同推動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和碳減排工作。此次,兩國氣候會談預計將圍繞此前在甲烷減排、碳捕獲技術等方面達成的共識,進一步細化和落實以上領域的行動。 二、專題碳討上漲的碳價能否加快能源轉型進程? 5月6日,博鰲亞洲論壇利雅得會議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大會主題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表示,風光等新能源設施整體系統的總成本仍然不足以讓金融部門自動將投資從傳統能源轉移到新能源上,需要額外的激勵措施來推動能源轉型工作,首要的就是碳定價。近日,貝萊德公司在最新的“投資機構轉型情景”分析中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世界綠色能源轉型每年將需要4萬億美元,需要建立更多的公私夥伴關係落實投資,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因此,能源轉型需要更多的市場化激勵手段,作爲一項重要的碳減排政策,全國碳市場通過碳定價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成本,引導企業減少化石能源投資和消費,並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生產。近日,在全國碳市場擴容、碳配額收緊預期等多因素推動下,全國碳市場配額價格不斷上漲並首次突破100元/噸。不斷上漲的碳價能否形成有效的價格信號,並將碳價上漲後企業履約成本的上升壓力有效傳導給控排企業,從而加快企業的能源清潔化轉型步伐。
圖/IC
能源轉型每年資金需求超萬億,市場化的激勵措施必不可少
化石能源向綠色能源轉型是一項系統而複雜的工程,不是簡單地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資就能完成的。能源轉型還涉及清潔能源技術開發、電氣化、智慧電網建設等多個領域,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
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預測,預計到2050年,我國能源綠色轉型的產業投資將超150萬億元。其中,電氣化、智慧電網、光伏和風能發電、氫能、工業零碳技術、CCUS等負碳技術等領域將吸引總投資的70%以上。
因此,能源轉型尤其在轉型早期需要較大的激勵措施來推動行業的發展。此前,爲促進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2013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價格、財政補貼、稅收、項目管理和併網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舉措。同時,中國政府制定了新能源發電上網電價政策,新能源發電企業可以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上網電價補貼,通過補貼確保新能源發電企業的利潤和投資效益。
2017年,我國開始推出綠證交易機制,逐步通過市場化手段替代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2021年,我國啓動綠電交易試點,通過“電證合一”的交易模式,通過電力市場交易的方式體現出可再生能源的環境價值,讓大量的市場用戶參與到支持可再生能源投資和消費當中。
2021年,我國啓動全國碳市場工作,首批納入發電行業2000多家發電企業,通過碳市場減排履約的手段倒逼發電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根據電力行業邊際減排成本預測,一臺百萬千瓦的煤電機組,當碳市場預期碳價上升到100元/噸時,每年碳排放的機會成本約爲4億元,這將有力倒逼電力行業企業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的投入,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圖/IC
能源轉型困難較大,可再生能源擔任主力能源仍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着風電和光伏的大規模發展,我國能源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和發電量佔比不斷提升,能源結構得到了較大改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9.2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2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
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實現了飛速發展、能源綠色轉型步伐不斷加快,但隨着我國經濟規模的持續增長,對能源的需求表現出更高的增長態勢,尤其在化石能源方面。近兩年,在疫情和全球能源市場動盪加劇的衝擊下,能源安全和保供成爲各國能源工作的重要前提,各國對煤電和化石能源的使用也有所放鬆,化石能源的消費和使用仍在增長。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3年,我國總髮電量94564.4億千瓦時,其中火電6265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我國火力發電佔總發電量的比重仍高達66.3%。與此同時,2021年、2022年、2023年全國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爲55.9%、56.2%、55.3%,我國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下降趨勢也有所趨緩。
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 製圖/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任大明
2023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十四五”規劃的20項主要指標中,有4項指標的進展滯後於預期,其中就包括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兩項指標。
雖然在2022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將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但是碳排放強度降低不及預期可說明我國化石能源的退出仍困難重重。在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爆發的情況下,新能源電力的隨機性波動性仍在困擾着電網安全和新能源電力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距離成爲主要用電來源仍存在較大挑戰。
圖/IC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進一步完善碳市場和電力市場的價格機制
能源轉型主要就是推動能源結構由化石能源爲主逐步轉向可再生能源。其中,兩者的綜合發電成本差便成爲影響可再生能源投資效益、制約能源轉型的一種重要因素。
目前,在風電光伏技術進步推動下,中國新能源已經進入到“平價”時代,大部分地區新能源平準發電成本已經低於新建燃煤電。同時,隨着綠證實現全覆蓋以及綠電交易規則的完善,新能源電力逐步與其他電源類型實現平等競爭,擴大了新能源電力消費受衆,促進了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展。
但新能源電力價格在電力市場上相對較低的原因主要是光伏風電等設備發電邊際成本低、剛性出力,且新能源發電曲線與用戶用電曲線存在錯配情況,導致新能源電能量價格偏低,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新能源項目的長期發展。因爲新能源投資項目需要承擔諸如儲能、設備維護等系列固定和可變成本,這些成本都需要通過電力市場實現合理的經濟回報。
因此,電力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的定價機制,建立針對新能源固定成本的容量補償機制,並完善新能源和儲能參與調峰調頻等電力輔助服務相關規則,助力不同場景的新能源發電主體都能通過電力市場實現合理經濟回報。
此外,化石能源的退出需要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定價作用,通過合理的碳價增加使用化石能源企業履約成本,倒逼企業能源綠色轉型。根據《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我國全社會碳減排邊際成本約爲260元/噸,而目前全國碳市場的價格遠遠低於這一水平,碳市場價格的約束作用仍需加強。同時,合理的碳價也能夠激發CCER市場的活力,促進光熱和海上風電等納入CCER方法學的新能源項目投資熱情。
圖/IC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任大明
編輯 陶野 校對 趙琳
鏈接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成立於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爲目標追求,打造集內容、數據、服務、調研報告、活動於一體的新型產品,旨在爲“雙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與融媒支撐。零碳研究院會記錄“雙碳”發展、創新科普產品、打造高端智庫、研發行業和地方綠色數據庫、構建“雙碳”諮詢體系、搭建交流平臺、組織公益活動、發佈調研報告、評選優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創意,歡迎聯繫我們:ltyj@bjnews.com.cn
電話 1312680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