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千年前的古羅馬生活美學

今年4月,意大利龐貝古城的管理機構稱,有考古人員在挖掘遺址時發現了一個帶壁畫的豪華宴會廳。宴會廳位於龐貝古城遺址挖掘區域第九區,長約15米,寬約6米,地板上鋪着白色的馬賽克,幾乎都完好無損。而黑色的牆壁上,還畫着一幅與特洛伊戰爭有關的精美壁畫,也保存得非常完好。根據新聞稿的說法,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家中的客廳和餐廳經常繪有神話人物,不僅可以美化住宅環境,也可以更好地招待客人、提供談資。

地跨歐亞非三大洲、領土遼闊的羅馬帝國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巔峰。但要說起羅馬帝國時期的歷史,除了史學家們感興趣的奇幻神話、金戈鐵馬和王侯將相之外,小到一位羅馬公民的一日三餐,大至當時的城市建設、醫療技術、社會風尚,都有着豐富有趣的史料細節值得考據發掘。

近日,由廣東省博物館與意大利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的特展“羅馬帝國的藝術——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幕。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館之一,其所珍藏的羅馬時代古文物的規模堪稱歐洲首屈一指。恰逢暑假期間,精選的98件(套)羅馬帝國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從“藝術語言”“肖像”“色彩”“風尚”“宴飲”“技術”六個維度,爲羊城的大小觀衆們全方位地還原出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的生活圖景。

從希臘羅馬藝術開始追尋

相傳,羅馬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彼時的羅馬還只是臺伯河邊的一個小村落。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在公元前3世紀統一了整個意大利半島,又在接下來兩個世紀的時間裡,相繼征服了迦太基、希臘、敘利亞和埃及。公元前27年,羅馬擴張爲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伴隨着疆域的拓展,羅馬對異族文化的兼收幷蓄與創新融合,使得羅馬的社會面貌和文化內涵也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視覺藝術上,對於羅馬帝國而言,只有對自身的藝術語言進行革新,纔可以儘可能多地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因此,“通俗易懂”“爲所有人都能理解”成爲了這一時期藝術語言改革的重要特點,引領起全新的社會藝術文化風向。

甫一跨入展廳,眼前出現的第一件展品就是一座朱庇特雕像。捲曲的頭髮、茂密的鬚髯,朱庇特的胸像在潔白的大理石臺上無言地展露着古羅馬視角下聖潔的神明形象。衆所周知,對羅馬文化影響最深的要數希臘文化了。羅馬參照希臘神話,建立起了自己的羅馬神話體系,而朱庇特正是古羅馬以古希臘神話中衆神之王宙斯爲藍本而創造出的衆神之王的形象——這充分展現出古羅馬與古希臘文化與神話之間的深刻借鑑。在藝術創作的手法上,古羅馬也大量吸收並模仿了希臘神祇的形象,極大地豐富了雕塑、繪畫和建築等藝術領域的表現形式,這一時期被譽爲“希臘化時期”。

儘管關聯如此密切,但羅馬帝國的藝術並不一味簡單地“複製粘貼”。在曲折的發展中,羅馬帝國的肖像藝術在希臘化模式中不斷摸索發展,並逐漸開闢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據館方介紹,古希臘式的肖像藝術強調理想化的人物和追求完美身體比例。但到了羅馬帝國建立前,風格轉向了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藝術家們傾向於忠實再現人物的皺紋等真實的不完美體態。但到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時期,肖像藝術風格再一次發生轉變:藝術家們進一步淡化人物個體的特徵,爲雕塑的神祇與英雄賦予“人性化”的特質,但同時也強調人物的莊嚴與高貴,展現出一種普適性的、超越時空的美感。這種肖像風格最終也成爲了羅馬帝國時期的典型藝術特徵之一,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及後來的美術教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次展覽中就有一件從龐貝遺址出土的、創作於公元1世紀的雙面雅努斯的大理石像。雅努斯在古羅馬文化中被稱爲“門戶總管”,雙面的雅努斯雕像也同時具有保護和祝福的意義。在古希臘藝術中,頭像幾乎總會與人物的軀體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物全身像;但在古羅馬的藝術中,則顯示出了更具強烈的實用主義特徵——正如這件雅努斯雙面頭像,頭像被直接地連接在石柱之上,然後安置在建築的入口處,充當人們所熟悉的“門神”功能。

藝術與生活的多元交融

在瞭解到古羅馬時期“陽春白雪”的藝術之後,或許你也會好奇,一位普通的古羅馬人會有着怎樣的日常生活?

走向展覽的後半部分,“宴飲”單元展示了羅馬帝國時期的人們熱衷的宴飲文化,以宴會上豐富多樣的菜餚、精緻的餐具與用餐形式向我們鋪開了羅馬帝國宴飲文化的畫卷;“風尚”單元則展示在貿易的推動下,社會開始追求來自東方的奢華和精緻概念,織物、日用品和飾品都顯示出風靡一時的時尚元素;“技術”單元主要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爲羅馬帝國各地的經濟帶來了發展,還使得古羅馬文明的影響力滲透到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在古羅馬文明早期,向諸神獻祭動物是社會生活的大事,獻祭儀式完成後,一般會舉行具有宗教色彩的宴會。而進入羅馬帝國時期之後,這些宴會逐漸失去了宗教性的特質,並逐步演化爲上流社會的宴飲習俗,甚至在民間也掀起了一股追逐美食之風。貴族們通過舉辦盛大的宴會來展示財富和權力,宴會的規模、奢華程度以及食物和飲料的豐富多樣都是他們炫耀的資本。在本次特展中,就有不少與古羅馬人宴飲相關的文物亮相。從龐貝遺址出土的三件烹飪器具文物——帶蓋青銅鍋、陶烤鍋、鐵爐架,共同再現了“圍爐共食”的宴會形式。除此之外,還有印花赤陶杯、玻璃果醬罐、棱紋藍玻璃杯、花紋連體提樑籃等,充分展現了宴飲文化在當時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當時餐飲文化對精緻餐具的追求。

在東西方貿易的繁榮背景下,各種珍稀物品和精湛技藝沿着貿易路線彙集到羅馬帝國。東方的絲綢、珠寶和香料與西方的金屬工藝、玻璃製品等相互碰撞交融,爲羅馬帝國的藝術語言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活在羅馬帝國的創作者把東方的圖案和色彩,以及絲綢的柔軟和珠寶的華麗融入到他們的雕塑和繪畫中,使得羅馬帝國的藝術語言煥發出新的活力。這種文化的交融也間接改變了當時的審美觀念,引領了時尚潮流。

像是本次展覽中就有一幅繪製於公元1世紀的“圓形女子側像”溼壁畫,女性形象彷彿被置於光明之中,可能被視爲當時女性在社會中重要性和力量的一種象徵。而畫中女性的頭飾、耳飾、髮型及妝容等信息,都反映出羅馬帝國時期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和社會地位,展現了他們對於時尚和奢華生活的嚮往。類似的還有另一幅“持扇女子坐像”溼壁畫,畫中的女性衣着時尚、妝容精緻、手持扇子、坐姿優雅,生動地展現了羅馬帝國時期女性的生活場景、衣着時尚和社會角色,反映了她們對於時尚和美的獨特理解。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由於科學技術的逐漸發展,羅馬帝國不僅有着縱橫交錯的道路,還有巍峨的橋樑、綿延的水渠,這些科技上的發展不僅使羅馬帝國時期的社會能夠與其他民族進行文明交流互鑑,也爲現代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書寫技術拓寬了羅馬希國時期的社會圖景,加快了借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從龐貝遺址出土的溼壁畫中,我們可見到當時男性閱讀莎草紙卷軸的場景,這表明閱讀在當時社會中已然普及。而隨着城市建築的大量興建,照明技術的顯著發展爲越來越多的室內空間提供持久而穩定的光源,也進一步推動羅馬帝國時期城市化與建築業的發展。從龐貝遺址出土的青銅製雙口鷹首吊燈、青銅鵝形燈等可以看出,此時的工匠已掌握精湛的燈具製造技藝。不僅燈具類型豐富,而且功能形態上已與現代燈具相似,既考慮了照明的實用性,又注重了藝術裝飾性。

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市建設和水利工程技術非常發達,他們建立了一套複雜而高效的引水系統,將遠處的水源引入城市,供居民飲用和日常生活使用。花園噴泉作爲這個系統的一部分,起到了將水引入花園並提供飲用水的作用。而爲了美化這個出水終端,古人以大理石、青銅等優質材料雕刻出各種神話人物、動物、植物等形象的噴泉裝飾物,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富有藝術性的景觀。

從壁畫到銀器,從雕塑到馬賽克鑲嵌畫,此次廣東省博物館與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的攜手合作是對世界文明史的一次深刻探尋與致敬,使觀衆得以一窺羅馬帝國時期藝術的璀璨。這些豐富的藝術和物質遺存,不僅讓數千年後的我們見證了羅馬帝國時期在審美創造和技藝掌握方面的卓越才華,更讓人們認識到: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當珍視文化交流的機會,努力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鑑,共同創造人類文化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