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營西藏軍區最西端駐守連隊:練兵備戰放首位
“裡孜戍邊模範連”官兵巡邏到達界碑前,向國旗宣誓併合影留念。鄔 軍攝
“裡孜戍邊模範連”加大對體能等科目的訓練力度,有效提升官兵身體素質。圖爲官兵正在進行搬運輪胎訓練。馮寧波攝
軍隊跟黨走,強軍先鑄魂。身處邊防一線,一批批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守護着國家安寧、人民幸福。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在複雜的形勢下,堅定理想信念、磨礪戰鬥意志、錘鍊戰鬥作風,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人民軍隊絕對忠誠的不變軍魂。
前不久,本報記者採訪了身處祖國西陲的西藏軍區“裡孜戍邊模範連”,傾聽官兵們的動人故事,感受拳拳強軍之心、報國之志。
——編 者
青藏高原,雪山起伏。風從山間吹來,呼呼作響。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巍峨羣山間,一條公路從下蜿蜒到山上。乘車從西藏日喀則市薩嘎縣駛出,車在莽莽羣山間行進,一個又一個急彎,再往山上走,原本不寬的公路逐漸成了一條倚靠絕壁的盤山小道。道路狹窄,顛簸不平。朝窗外看去,一側峭巖絕壁,一側斷崖深谷,望之令人目眩。
開了許久,駕駛員一打方向盤,車前現出一片開闊荒灘。不遠處一座座藍頂白牆的營房,排布嚴整。
“到了!”這裡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駐守西藏軍區最西端的連隊“裡孜戍邊模範連”。
多年來,西藏軍區“裡孜戍邊模範連”官兵直面惡劣自然環境考驗,在生命禁區鐵心向黨,打造全面過硬的基層連隊,培育了戰天鬥地的作風,立起了革命軍人的好樣子。
“邊防有我,請放心!”
記者跟隨“裡孜戍邊模範連”的官兵巡邏。靠近國境線,山勢漸陡,車輛無法前進,我們下車步行。
“爬上這座山,就到了這次巡邏的點位。”連指導員高軍傑指着前面的山坡說。
順着指引望過去,這山坡度大於60度,高得幾乎看不見山頂。就是在平原地區,爬上去也極爲費力。官兵們卻習以爲常,列隊喊着口號,大踏步地朝山頂走去。
一路遍佈嶙峋碎石,落着積雪。每往上走一步,都要看準下腳處。山風大得出奇,吹在身上,像是幾隻大手要把你推倒。記者只能彎下身子前行,勉強保持身體平衡。擡頭看看走在前面的戰士,他們仍是隊列整齊。還不時回過頭來,爲記者加油鼓勁。
“今天的巡邏路算是好走的。如果遇上下大雪,山坡會變得非常滑,有時往上走10米,要往下滑5米。”戰士蒙倫濤說,“夏天一下雨,又變得滿地泥濘,走着走着就會踩進陷坑。這種時候,爲了不讓一人掉隊,連長就取出揹包繩,大家綁在一起,借力前行。”
天色漸漸暗下來,風越來越大,氣溫降到了零下23攝氏度,隊伍到達了位於邊境線上的巡邏執勤點位。不到1公里的山路,走了兩個多小時。
“這只是一段普通的巡邏路。高寒、缺氧、複雜,這就是我們巡邏執勤的日常,從沒有人會叫苦叫累!”戰士賈年生用手撥掉了眉毛上結出的冰霜,臉上滿是自豪。
連長薛山定擡起手指向不遠處,說:“看,那就是國境線。”
連隊昆木加哨所懸掛着這樣一條橫幅:“4.5公里——4500公里”。哨長土旦旺久解釋說:“4.5公里是哨所距離邊境的距離,4500公里則是昆木加與北京的守望。”官兵的忠誠,早已熔鑄於一崗一哨、一令一動。
自拓荒建連以來,一代代官兵堅持從黨的科學理論中汲取精神營養,滋養精神氣質。每逢大雪封山,背運給養必然帶回“精神食糧”;但凡冬囤物資,都要儲備“理論營養”;從酥油燈到日光燈,大家學習熱情始終不改。越是獨立駐防,越要絕對忠誠,這是官兵的信念與心聲。連隊官兵一次次圓滿完成邊境管控等急難險重任務,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5次。
“邊防有我,請放心!”執勤點位上,薛山定帶着巡邏隊伍對着國旗宣誓,高亢的聲音迴響在羣山間。
“來了‘裡孜戍邊模範連’,訓練就要當模範”
“遭敵火力攔阻!隱蔽!”
聽到口令,戰士們迅速就近尋找掩體,瞬間全部臥倒。
“射擊!”
“砰砰砰!”遠處的標靶一個個應聲而倒。
這是“裡孜戍邊模範連”的一場野外實彈射擊訓練。此時風有7級,把地上的石頭都吹翻起來。這樣的天氣條件,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不禁令人讚歎。
一班長王思成卻仍有些不滿意:“臥倒要迅速果斷,一氣呵成!敵人的子彈,容不得你猶豫!”爲了讓自己的聲音蓋過風聲,王思成吼出每個字幾乎要用盡全力。
這時,記者看到一名戰士手上有個不小的傷口,血順着指頭流在地上。“怎麼不先起來治一下傷?”
“地上都是有棱有角的石頭,猛然臥倒,劃傷是常有的事。”戰士毫不在意,“訓練就是準備打仗。打仗時,總不能受了點小傷就停下吧?”
結束了野外的射擊訓練,官兵們回到昆木加哨所。一進門,看到一位戰士在哨所的樓梯上做蛙跳。
“他叫齊貞明,體能出色,全團有名的‘高原飛毛腿’。這是他獨創的‘26?4’體能訓練法。”哨長土旦旺久笑着說。
這是什麼“獨門秘笈”?原來,昆木加哨樓前的臺階有26級,齊貞明蛙跳上樓,快步下樓,早中晚3次,每次4組,每天雷打不動。“剛當兵時我體能很差,5公里越野都不及格。我心想,來了‘裡孜戍邊模範連’,訓練就要當模範,必須想辦法提高體能。”齊貞明說。
春季風沙漫天,冬季寒風刺骨,室外訓練常因惡劣天氣無法開展。齊貞明就“因地制宜”,想出了能室內開展的訓練方法:“戍守邊防,執勤巡邏頻繁,官兵下肢力量、身體敏捷度以及體能儲備很關鍵,必須提高這些能力。”
在裡孜,每一位戰士都像齊貞明一樣,把練兵備戰放在第一位。在今年上半年的上級軍事考覈中,連隊獲得了“全優”。“只有豁出去、敢拼命,才能把兵練到極致,鍛造合格的邊防衛士。”連長薛山定話語背後,滿是連隊官兵在生命禁區踐行忠誠使命的故事。非狙擊手專業的“編外”戰士馮哲皓查漏補缺、固強補弱,在集訓考覈中成爲最大“黑馬”,一舉奪魁,走上西藏軍區比武場……
豁出去、敢拼命,正是連隊官兵的制勝密碼。近年來,連隊先後有16名士官達到“四會”教練員標準,6名官兵被評爲訓練標兵,2名戰士因軍事素質過硬提幹。昆木加哨所上哨新兵100%能夠隨隊執行各項危險的巡邏任務。
“努力改善生活條件,讓戰士們守邊更加安心”
“我們的大棚火力很足吧!”看到記者一進連隊大棚就忙着取下眼鏡擦拭水霧,老兵穆魯東笑着說。
“從前連隊吃的蔬菜要從近1000公里外的日喀則運來,量少,還不耐放。有一次,冬天下大雪,連隊被圍成‘孤島’。蔬菜送不進來,最後我們連白菜、蘿蔔都沒的吃了。”在裡孜守邊已16年的穆魯東,對從前的艱苦記憶猶新。
“爲了供應新鮮蔬菜,一代又一代官兵努力嘗試。從修建冬季能保存、夏季能保鮮的‘保溫菜窖’,到建成了有隔熱夾層的新型蔬菜大棚。”說着,穆魯東指着旁邊一位戰士說:“他叫王建飛,是我們連隊的‘農業專家’,這些年一直在研究營養搭配、無土栽培、換季種植,讓大家吃上了很多從前想都不敢想的‘高級食品’。”
今年夏天,連隊昆木加哨所第一次種出了西瓜。瓜熟蒂落時,哨所全員列隊,召開“品瓜大會”。“真甜!”戰士楊普瑞回憶起咬下第一口西瓜的感覺,臉上全是幸福。
從大棚出來,就看到幾名戰士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歡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走進營房,“圖書角”也有幾名戰士正捧着書本讀得津津有味,陽光透過窗戶照在他們身上,溫暖和煦。
“一直到2013年之前,連隊只有一臺50千瓦的發電機,不要說文體活動,連晚上照明都保證不了。”薛山定說,“如今,營房通了網絡信號,又建起了籃球場、乒乓球室。努力改善生活條件,讓戰士們守邊更加安心。”
高地方、苦地方,建功立業好地方。
這些年,連隊官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風雪高地打造成了宜居之所。如今,製氧管道連通班排,供氧由“戰備氧”成了“常態氧”;新式溫室大棚綠意盎然,蔬菜由“奢侈品”變成“日用品”……
夕陽慢慢落下,羣山環繞中,連隊融進餘暉裡。望着這邊陲景色,幾位戰士動情地唱起了歌曲《高原紅》:“也許是上蒼深愛衛士的臉龐/風刀霜劍才雕刻青春印章/太陽一遍遍炙烤染色/軍帽下閃耀那動人的紅……”
落日瑰麗,照亮了戰士們巡邏歸來的路;歌聲動人,溫暖了戰士們獻身國防的心。
版式設計: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