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強化偏鄉科普教育 南興國小推科技跨域創新教學

南興國小課後科普社團課程以文學與藝術導入「想像文化怪獸」互動設計教學模組。(教育局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桃園市長張善政挹注偏鄉教育資源,大溪區南興國小推動科普跨域教學,辦理課後科普社團,請來元智大學講師,以想像文化怪獸及唐詩博物館爲主題,運用AI探索科普秘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創新能力,藉由一系列科普活動,弭平城鄉數位學習落差,學子們接觸新知也相當興奮。

大溪南興國小112學年度第1學期辦理課後科普社團,邀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黃智明、藝術設計系主任林楚卿擔任講師,引領學生探索科技與人文藝術相結合的程式設計,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跨領域學習的共融。

南興國小校長金壽梅表示,這次活動契合學校願景,結合大學師資協助小學科普推廣,大手拉小手,成效顯著,活動設計不僅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更融入人文藝術思維,將新興科技的知識和創新思維灌注在學生心中,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和想像。

課程活動規畫分2個部分,首先以文學與藝術導入「想像文化怪獸(Imagine Culture Monster)」互動設計教學模組,教導學生撰寫程式與設計,體驗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培養跨領域思維和創新能力。其次,在小朋友創造iCulMo時,融入數位製造教學,讓小朋友學習雷射切割及3D列印操作,並配合程式撰寫教學,訓練邏輯思維,讓小朋友透過感測模組學習電子元件的電路接線,使iCulMo產生感知互動。學校於課程中導入人文素養和哲學思維,加入擴增實境技術,讓小朋友從實作中瞭解科技應用和發展趨勢。

南興國小六年級小市長賴大寬分享,參加科普課後社團學習到寫程式技巧,特別是在運用感測器、致動器與蜂鳴器設計出自己的iCulMo時,體驗到擁有超能力的感覺,更理解「靜心思考」是寫出厲害程式的關鍵。

四年級學生賴知寧也說,自己學到電路接法和程式設計,從不懂不會到擁有自己設計的iCulMo,他形容iCulMo像一隻噴發想像力的燒腦獸,是自己付出許多心力設計,才孵化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小可愛,希望未來在科普社團裡能繼續和同學們創造出更多更好玩的iCulMo。

教育局長劉仲成指出,科普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世界和追求知識,透過學習科學、技術和相關領域的知識,學生不僅奠定學科基礎,還能培養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劉仲成說,這項科普跨域活動不僅擴大學生的知識範圍,還培養他們的科技素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與自信心,有助學生應對未來挑戰併成爲更全面發展的個體。且此活動也落實張善政「重弱勢」的偏鄉教育承諾,積極挹注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數位落差,提供偏鄉學生科普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