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檢題”意識與能力
在中考複習的模擬考試中,很多學生不願意花時間檢查,或因過度投入而忘記檢查,或是雖進行檢查但效果不佳。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複雜多樣,筆者發現,學生對“檢題”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是導致此類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
培養清醒的“檢題”意識
學生在考場上,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份設計精巧、梯度分明的試卷,以全面評估知識掌握情況。考場上,隨着考試時間的流逝,面對未做或暫時無法解答的問題,學生的緊張情緒難以避免。在這種壓力下,學生可能會下意識地計算還未解答題目的分值,擔心成績因此受影響,進而急於求成,忽略了已做題目的準確性。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當人着急時,大腦會啓動應激反應,使身體處於應對壓力的狀態。這種生理反應會加劇學生的焦慮,促使他們專注於快速完成題目,而非仔細檢查。可見,在考場上,學生忽視“檢題”卻爭分奪秒地“一路向前衝”,是情理之中的生理反應。
教師們常常叮囑學生交卷前要認真檢查。爲何仍有學生檢查效率低下?筆者調查後發現,大多數教師僅僅停留在口頭強調或側重於傳授“檢題”技能,而忽視了激發學生主動檢查的意願,以及研究針對性措施來增強他們的“檢題”意識。事實上,“檢題”意識如同一臺發動機,若未啓動,再好的技巧也無用武之地。
強化日常的“檢題”練習
培養學生“檢題”能力是一個長期且系統化的工程,涉及教學理念、方法及學習、考試策略等多個維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首先,將“檢題”能力培養融入教學。許多學生在面對易錯題時,常常在同一類型的問題上反覆犯錯。例如,在考查二次函數定義的題目中,二次項係數通常包含字母參數,學生需要將所求解帶回二次項係數中進行驗證和取捨。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很多學生並未踐行這一步驟,導致題目做錯。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未能充分理解命題意圖,缺乏對題目深層次的思考。爲此,在複習階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系統梳理學科知識中的易錯點和陷阱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結構化思維製作思維導圖,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同時,鼓勵學生編制屬於自己的易錯題集,通過認真總結和整理,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其次,開展有針對性的“檢題”訓練。每次測試後,教師可以引入多元評價機制,如設置“檢題率”指標,通過遊戲化的方式給予分數獎勵,持續反饋強化,激勵學生重視並高效進行檢查。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精準統計學生個體的錯題率,使學生了解並反思自己的錯題模式,從而不斷提升“檢題”能力。
最後,要樹立正確的“檢題觀”。正確的“檢題觀”應當是民主務實的,是師生之間達成的一種共識。筆者與學生約定,將“不以發現錯誤爲唯一目的的檢查是無效行爲”作爲班級的“檢題觀”,旨在糾正“假檢查”行爲。有了這樣的共識,每次考試結束後,學生之間相互主動分享通過檢查所獲得的進步和成就感。
掌握科學的“檢題”策略
除了智力因素外,心態、意志和做題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同樣影響着考試成績。因此,掌握科學的“檢題”策略至關重要。正確的“檢題”策略應貫穿整個答題過程,不僅要檢查已完成的題目,更要進行全局性的考量。
一方面,鑑於考試時間有限,學生應秉持“第一次即唯一”的原則,力求首次作答即正確。這要求他們在考試時集中注意力,專注於每一題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總結適合本學科的“檢題”方法技能,指導學生摒棄交卷前慌張、形式化的檢查,選擇合適的“檢題”時機和合理的“檢題”時間分配。同時,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檢題”的範圍和重點也應因人而異。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常規的“檢題”練習,總結反思自身問題,逐步形成個性化的“檢題”風格。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澥浦初級中學黨支部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4日 第07版
作者:荊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