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風病人復健效果 長庚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

長庚醫院這套鏡像手復健機器人,除了中風病人也可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患者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進一步提升復健療效。圖/李翊

中風後手功能的恢復會特別緩慢,很多病人恢復走路能力,但手部無法抓握物品,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在全球極力發展科技復健」的趨勢下,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中風病人只需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即可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重量。長庚醫師表示,這種有感受的治療情境,對病人的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能進一步提升復健的療效。

桃園長庚醫院楊政達院長表示,鑑於長庚醫院在機器人復健領先地位,正式成立「機器人復健治療中心」,做爲國內復健機器人服務研究、開發重鎮。中心設在桃園長庚二樓估地37坪,引進多項先進復健儀器,其中「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是由復健部裴育晟部長陳柏旭副部長及張韡瀚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共同研發的新技術,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52歲簡女士,中風半邊癱瘓,造成左手臂無力肩膀擡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靠着機器手的幫助,簡女士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較難做到的動作。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女士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較大也較能擡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

長庚醫院這套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爲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爲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