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 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原標題:天津濱海新區 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面朝渤海灣,背倚京津冀,天津濱海新區的區位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天津“一基地三區”定位,濱海新區是重要承載地。搶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窗口期,濱海新區持續提升載體功能,加強現代服務業、金融、社會事業等重點項目導入,着力打造標誌性承接集聚區,協同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10年來,這片2270平方公里的熱土上,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漸次鋪展。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北京中關村東南方向100多公里之外,有另一個“中關村”——2016年11月,作爲京津兩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

“我們2017年就來這裡打造研發中心和供應鏈管理中心,綜合成本大幅下降,業績大幅增長。”天津威努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總監王方立介紹,威努特創立於北京,先後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主要服務生產製造型企業,濱海新區有雄厚的先進製造業基礎,潛在客戶多,政策也有吸引力。”

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濱海新區着力創造條件、營造氛圍,調動各方面創新積極性,讓有創新夢想的人專注創新,創新活力充分迸發。

中關村的人才、創新優勢與濱海新區先進製造業、港口、土地空間等優勢同頻共振,構築產業鏈與創新鏈“雙鏈”有機融合的創新高地:連續出臺關於加快和推動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着力打造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3+1”產業體系……

眼下,位於園區黃金地段的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正在加緊施工——這是天津首個成規模新型產業用地項目。“可以滿足創新主體在園區內研發、小試、中試全鏈條的孵化轉化需要。”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徐斐表示,力爭打造“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最佳承載平臺,形成具備京津冀協同特色的“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

目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註冊企業超過5000家,累計爲1000餘家北京科技企業提供科技創新和應用場景支持。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入庫193家,4年複合增長率10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9家,4年複合增長率91%。

打造京津冀最便捷出海口

春節前夕,河北雄安百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發貨量增加了30%。“我們主營傢俱跨境電商業務,在雄安新區的天津港服務中心就能辦好手續,再通過天津港出海,快捷高效。”公司總經理李福金說。

2019年,天津港成立雄安新區服務中心,開設港口業務服務窗口、船公司、報關行等。“相當於把港口搬到了雄安新區。”天津港內陸服務營銷網絡河北區域總部總經理高遠介紹,服務中心已累計操作集裝箱超4萬標箱,今年1月又入駐了雄安綜合保稅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交通互聯、要素互通。濱海新區在對接、融入、服務上升級加力,充分發揮天津港作爲京津冀海上門戶、雄安新區主要出海口的“中場”樞紐優勢,高標準打造京津冀最便捷出海口。

天津港集團年集裝箱吞吐量由2013年的1300多萬標箱增至2023年的2200多萬標箱,穩居全球集裝箱港口前十;70%左右的貨物吞吐量來自京津冀及內陸腹地,持續推動京津冀對外開放水平邁上新臺階。

1月16日深夜,在跨越2萬公里後,裝載2500餘噸智利車釐子的大型集裝箱班輪“BACH”號緩緩駛進天津港。

“以往,京津冀地區銷售的車釐子主要從廣州、上海等地港口接卸後再經陸路運輸。”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商務局副局長趙詣介紹,這批車釐子直接運抵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實現了從智利果園到京津冀市場的一站式快捷冷鏈運輸,“運輸時間、物流成本明顯降低,品質更有保障。”

這折射出天津口岸在通關環境、碼頭基礎設施和物流配套服務方面的持續優化:天津港全方位提升各環節物流速度,單箱車釐子碼頭作業時間壓縮至20分鐘以內;天津海事部門全面升級船舶“零待時”舉措,以遠程預審方式開闢綠色通道助力船舶直進直靠,整個進港流程節省2個小時;東疆海關依託口岸智慧管控系統,實現放行直提、入場堆存和查驗貨物的自動分流,從卸船到裝車、出閘僅需45分鐘。

共享協同發展豐碩成果

2月17日凌晨,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天津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來自卡塔爾的“烏圖裡亞”號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正進行接卸作業。投產至今,接收站已累計接卸進口液化天然氣3300萬噸,摺合天然氣約460億立方米。按戶均月用氣15立方米計算,可滿足2.5億戶家庭一年的用氣需求。

2023年9月,擁有國內首座“雙泊位”LNG碼頭的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二期項目完工,比鄰而居的北京燃氣天津南港液化天然氣應急儲備項目一期工程投產。由此,濱海新區南港工業區形成了“一港兩企三泊位”的LNG接卸格局。

“LNG被認爲是減輕環境污染比較理想的替代燃料,特別是在供暖季替代燃煤作爲供暖能源,可以有效助力京津冀打好藍天保衛戰。”南港工業區產業促進辦公室主任王義珠表示。

在濱海新區,更多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正不斷轉化爲民生紅利。

前不久,“跨關區保稅展示交易”模式在京津兩地海關緊密協同配合下落地,首批香化、護膚等品類832件保稅展示商品運至天津空港經濟區門店。消費者可以在店裡體驗後通過手機下單,京津冀地區實現次日送達。

一年前,京津冀三地海關聯合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推進京津冀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着力破解制約經營主體發展的關鍵掣肘和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23年,濱海新區累計向北京和河北自貿試驗區推送172項改革試點經驗和案例。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建立通辦聯動機制,共同推出179項“同事同標”事項,162項高頻事項三地跨省通辦。

濱海新區還制定出臺戶籍制度實施細則,便利京冀企業人員在新區購房、落戶落地辦理;與北京市朝陽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科技、人才、金融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未來,濱海新區要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爲戰略牽引,加強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突出二三產業聯動,謀劃推進一批重大產業協作項目,推動協同發展往深處拓展、在實處見效。”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9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