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京津冀協同發展夯實地基

在天津市津南區的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十八局”)總部的遠程中控屏上,記者看到遠在幾百公里外的河北涿州小清河項目建設現場,1600多名建設者堅守一線,幹勁十足。在參建人員的努力下,10米高的混凝土擋水牆已建設完成,建起了一座防汛安全屏障。

成立66年來,中鐵十八局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在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城市管廊、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精耕。尤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年來,該公司在基礎設施領域持續發力,參與鐵路建設總里程近18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總里程100多公里,公路建設總里程近120公里,並參與投資、建設2個機場及民生工程數百項,成爲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鋒企業。

凝心聚力保民生

天津市寶坻區爾王莊水庫,水面漣漪陣陣,岸邊綠意盎然。去年6月份,由中鐵十八局參建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寶坻引江供水工程正式通過通水驗收。一年來,寶坻區實現了從引灤單水源,到引灤、引江的雙水源供水。

過去,寶坻區城鎮受水源條件限制,供水長期依靠本地地下水和部分引灤水源。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推進,不少企業落戶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用水量逐漸增加,2020年,天津市投資6.8億元啓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寶坻引江供水工程。

“工程最大的技術難點在穿越引灤明渠。當時頂管管頂與明渠底只有2米多距離,如果頂推過快,容易造成透水;如果頂推過慢,容易引起塌陷。爲降低地質擾動,確保安全作業,我們嚴格控制頂推速度和頂管行進方向,並在明渠兩岸佈設10多個監測點,開展實時監測預警,築牢安全施工防線。”中鐵十八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寶坻引江供水工程項目經理王強說。

工程開工以來,中鐵十八局四公司項目團隊加大工作力度,解決了在深度約12.5米的地下穿越DN1600鋼筋混凝土套管180米,依次通過引灤明渠和寶白公路,將供水管道連接到東山水廠廠區內,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通水。

“有了雙水保障,當地羣衆實現了從‘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轉變,幸福感一天比一天強,同時大大改善了城鎮的生態環境。”寶坻區大白鎮東老口村村民孫福利說。

10年來,中鐵十八局承建、參建了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村真空負壓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天津造甲村溼地水鄉項目、寧河區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濱海新區遠年住房和老舊小區改造等數百項工程。

技術進步解難題

2023年,圍繞軟土地區最深的地鐵車站——天津市河西區下瓦房站地鐵工程建設的難題,中鐵十八局工程施工團隊合力攻堅。“下瓦房站是地下五層島式站臺車站。在車站主體施工中,項目團隊採用自動化分析技術和超聲波檢測等先進技術手段,將車站整體水平位移及沉降控制在毫米級以內,爲大面積軟土地基條件下超深地鐵站建設提供了成功經驗。”中鐵十八局天津地鐵8號線項目負責人王昌說,今年1月30日,天津地鐵8號線下瓦房站主體結構提前30天完工,爲確保線路按期開通運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技術創新是基建企業的發展核心。中鐵十八局一直堅持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持續推進優勢專業領域的技術攻關和產品升級,構築專業化核心技術優勢。同時,大力推廣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工藝工法,加大技術攻關力度,解決現場施工難點、痛點,不斷以科技創新助力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中鐵十八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廣天說。

無論是民生工程還是道路交通基建領域,技術創新爲中鐵十八局在施工中突破各類難題、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中鐵十八局積極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在鐵路、橋樑、山嶺隧道,城市軌道交通、市政、道路、公用建築等多領域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及裝備應用,累計獲得171項技術創新成果,2077件專利授權,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智能建設提效率

智能化和數字化爲推動中鐵十八局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6月27日,由雄安高速鐵路有限公司負責建設,中鐵十八局承建的雄忻高鐵河北段站前四標首榀重約700噸箱梁成功鋪架,標誌着該標段工程建設開始由下部結構施工轉向上部結構施工,正式進入箱梁鋪設階段。

中鐵十八局集團雄忻高鐵河北段站前四標鋪架負責人於樂鵬指着一臺數十米高的紅色運架一體機告訴記者:“過去,沒有這麼先進的設備,必須先用吊車將箱梁平穩移動到架樑作業地點,再由工人進行架設,施工難度複雜,而且效率不高。有了一體機,工時至少節約了一半。”

預製箱梁過程中,中鐵十八局項目團隊還引入智慧樑場協同管理平臺系統,對混凝土控制、鋼筋自動加工等施工流程進行全面監控,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中鐵十八局集團雄忻高鐵阜平制樑場場長程正介紹:所謂智慧樑場,主要是通過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對預製箱梁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智慧主要體現在其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協同化以及數據驅動等多個方面,這些特點共同作用於預製箱梁的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箱梁質量。

在推動整個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方面,中鐵十八局一直不遺餘力。2018年以來,中鐵十八局成立建築信息化模型技術研發中心。藉助數字化和智能化新技術,在鐵路、橋樑、隧道,城市軌道交通、市政、道路、公用建築等領域,累計在45個項目上推進新一代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及裝備應用,完成了多個標杆項目。經過完善、創新,該研發中心目前已形成較爲完善的數智化應用體系、技術體系、研發體系、人才體系。

近年來,中鐵十八局在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管理等方面出實招、見實效。截至2023年底,企業已在數字化和智能化領域累計獲得77項國家級、省部級和行業獎項,衆多項目成果在行業內進行了發佈交流,已具備全領域建築信息模型(BIM)解決能力與全專業建築信息模型實施能力。

中鐵十八局科技創新與數字化部總經理黃欣告訴記者:“智能建造是現代信息技術與以工業化建造爲主導的先進建造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建造模式。中鐵十八局正在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施工,智能化、少人化生產,推廣新工藝、新工法、新工裝,同時積極拓展施工生產一線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與應用,以在建管理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