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道班”——風雪唐古拉山上的燈塔

今年3月初,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西藏自治區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護段109養護保通點爲第九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

109養護保通點位於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的路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養護道班,1990年8月,原交通部將109養護保通點命名爲“天下第一道班”。109養護保通點一代代道班職工接力駐守雲端,在青藏公路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最高路段,頂風冒雪、以路爲家,用生命守護這條“天路”的暢通,以血肉之軀將“天下第一道班”鑄成一座彰顯“兩路”精神光芒的里程碑。

從“茶水店”到“服務區”

109養護保通點最早建立於1954年青藏公路通車時,當時被稱爲“109道班”,幾十年來因機構調整等原因,名稱曾多次變更,直到2023年更名爲現在的名稱——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護段109養護保通點。目前,109養護保通點共有39名職工,承擔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路段59公里的養護保通任務。道班名稱雖然多次變化,但109養護保通點一代代職工始終不變的是對“兩路”精神和青藏公路精神的傳承和踐行。

109養護保通點養護着青藏公路海拔最高、路況最差、工作條件最艱苦的路段,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零下8℃,最冷時達零下40℃,空氣含氧量僅爲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颳着8級大風,被稱爲“生命禁區”。由於養護路段穿越多年凍土地帶,每年都會數十次發生泥石流、雪毀,路面沉陷、網裂、縱裂等自然災害和公路病害,特別是唐古拉山路段每年春、冬季突發狀況特別多,一下雪就出現路面結冰、交通堵塞。風雪就是集結令,道班職工們經常頂着七八級的大風起早貪黑地上路清除冰雪、疏通涵洞,保證公路的安全暢通。

據科學檢測,一個人就是躺在唐古拉山口不幹活,消耗的能量也相當於在平原地區負重30公斤的消耗量。109養護保通點職工的日常工作量不僅不少於其他地區的養路同行,且他們大部分節假日都是在除雪、砸冰、保通中度過的,他們爲青藏公路的暢通付出的繁重勞動是無法計量的。

由於進出藏的車輛和司乘人員容易在唐古拉山極高海拔的路段上遇到困難和險情,109養護保通點的道班工人在1990年就自行組建了“茶水店”服務過往司乘人員,1996年,上級單位在此修建了救助站,2017年,上級單位又將救助站升級建設成服務區,持續爲沿線司乘人員和過往的農牧民羣衆提供免費的開水、酥油茶、氧氣及抗高反藥品等物資,並不斷提升着服務能力和水平。

唐古拉山上的愛心驛站

西藏壯美的風光、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着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心嚮往之。近年來,青藏公路上駕駛私家車,騎自行車、摩托車,甚至徒步到西藏旅遊、探險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在翻山越嶺到達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埡口時已精疲力竭,開始出現各種不適狀況。

109養護保通點設立的服務區便成爲唐古拉山上的“愛心驛站”,服務區提供的免費爐火、開水、氧氣、方便麪,抗高原反應的葡萄糖、藥品,以及臨時住宿的牀鋪等,雖然條件簡陋,卻能爲遇到困難的過往司乘人員迅速補充體力、緩解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109養護保通點的服務區,家一樣的溫暖撫慰了無數旅人的身心。

2009年7月,湖北宜昌某單位一行7人駕車前往拉薩,到唐古拉山附近時遇到風雪,駕駛員出現強烈高原反應,致使車輛滑到公路下受損後無法行駛。正在幾人無助無措時,巡路的109養護保通點職工及時發現了他們,並在1小時內組織了10多名工友,開着工程車帶着施救工具,冒着雨雪趕到事故現場幫助修車。當道班職工把車輛拖出困境後,這幾位湖北人感激地拿出2000元錢和一條煙道謝,但工人們擺手拒絕了,並熱情地邀請他們到道班休整。

2016年3月,因持續降雪,唐古拉山頂堵車嚴重,一位山西女遊客發生嚴重高原反應,接近昏迷,109養護保通點三名職工步行7公里,輪換着將她其背至道班,馬上進行給氧和救助,當她病情好轉後又立即送她去安多縣人民醫院進行救治。連夜返回工區的他們並沒有休息,而是立即趕到堵車現場繼續參與搶險保通。

2018年7月,來自陝西的一家三口自駕旅遊,到唐古拉山後,妻子和女兒都發生了劇烈的高原反應,下車後步子都邁不開。道班工人們把這家人引進服務站吸氧室,幫他們吸上氧氣,又倒上開水。經過吸氧和休息,一家人的高原反應都得到緩解,他們平安離開前一再感謝“天下第一道班”救了他們的命。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唐古拉山上延續……

109養護保通點職工們長期無私地服務社會,卻極爲珍愛地保存着一份特殊的社會反饋——3000多封來自祖國各地的遊客的感謝信,以及記載着無數條表達敬意和謝意的留言本,感謝信和留言無不情真意切:“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溫暖”“大愛無疆,道班工人高尚”“在109養護保通點照到了鏡子,驚喜不已”“感謝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你們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寒風無情人有情”“救助站裡見真情,藏漢同胞是一家”“解我憂難銘記心,不是親人勝親人”……

109養護保通點會議室的四面牆上,也掛滿了各地遊客送來的、寄來的錦旗,以及道班榮獲的各種榮譽獎牌。對109養護保通點的職工來說,這些便是對他們艱苦勞動和無私奉獻給予的最高褒獎。

如今,“天下第一道班”的稱號早已聞名全國,然而,長年堅守在唐古拉山上的公路養護職工始終是那樣樸素和平凡,他們也會因爲高寒缺氧而身患疾病,會因爲風沙摧殘而容顏憔悴,會因爲身處荒原而心生孤寂,會因爲思念親人而黯然流淚。然而,無論身心經受多少磨難,他們始終沒有離開這條“天路”,沒有離開父輩們就在此奮鬥的道班。

“再苦再累都不怕,只要公路暢通了,過往人員安全通過了,我們心裡就踏實了。”在109養護保通點職工的心中,保障青藏公路暢通是工作任務,更是人生使命。

血肉和生命鑄就的里程碑

“以路爲家”絕對不是口號,青藏公路養護職工對公路的深刻感情和發自內心的使命感,要從他們的成長曆程來理解和感悟。

109養護保通點老工區長、原安多公路段黨支部書記、黨的十四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巴恰,在回憶往事時說:“青藏公路上五六十年代參加工作的藏族養路工人,幾乎都是窮苦農牧民出身,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共產黨,沒有漢族老大哥的幫助,沒有這條公路,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也就沒有今天的西藏。”

1961年的一個夏日,少年巴恰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這位安多縣扎達鄉窮苦牧民家的孩子,遇到正在他家附近修路的漢族道班工人,他們中的一位招手叫他過去,從包裡拿出唯一的一塊饅頭給他吃,餓極了的巴恰轉眼就將饅頭吃完。給他饅頭的是道班張班長,見他吃得狼吞虎嚥心裡很難過,要知道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工人們的糧食也不夠吃。

此後,這個牧民孩子就天天到公路邊,幫修路工人撿牛糞、燒開水,工人們也很喜歡他,張班長還特地將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給巴恰穿,並且把他帶到河邊從頭到腳洗了個煥然一新。從此,這個藏族牧民孩子與漢族道班工人相依爲命,白天一起修路,晚上跟着漢族工人識字、讀書,1962年,他被招收進道班,正式成爲一名養護職工。有了工作的巴恰告別了缺衣少食的窮苦日子,不僅養活了自己,還養活了家人,幸福感油然而生,從此,他30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唐古拉山上,守護着這條養育了他的“天路”。

1985年10月下旬,一場史上罕見的暴風雪連續幾天襲擊唐古拉山一帶,六七十釐米厚的積雪,覆蓋了藏北15萬平公里的地域。這場雪災,危及那曲地區6個縣、66個鄉、7萬多名牧民。大量的救援物資必須通過青藏公路運到災區,而百餘輛滿載物資的汽車從拉薩等地駛向災區時,卻在唐古拉山口陷於厚厚的積雪中無法騰挪。

當時已任109養護保通點工區長的巴恰,立即帶領所有道班工人,冒着攝氏零下40多度的嚴寒剷除積雪,引導車輛向山下轉移,一直忙到深夜兩三點鐘。當巴恰和同事們拖着疲憊不堪的身子和凍得麻木的雙腿回到工區時,看到院子裡還滯留着200多名司機和旅客,都凍得直哆嗦,巴恰立即又組織養護職工把滯留人員分批請回各自的家,爲他們燒火取暖、打酥油茶,將老人和孩子安排到牀上、墊子上休息,各家的客廳、伙房和倉庫全都用來安置遇險的遠方客人。而勞累了一天的職工們則打着地鋪或去會議室的桌子上休息。

經過幾個晝夜的搶險,路通了,救援物資順利地運到了抗災指揮部後很快分送到了災民手中。在這場特大雪災中,沒有凍死、餓死一個人,藏北災區的牧民永遠銘記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黨組織的關懷,永遠銘記青藏公路109養護保通點職工在生死關頭不顧個人安危全力投入搶險作出的功績。

這次搶險救災,巴恰和109養護保通點的職工們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有的人手腳凍傷甚至腳腫得連鞋都脫不下,有的患了雪盲症視力受到嚴重影響,有的疲勞過度、嚴重缺氧一病不起,但他們的心中卻都爲災區羣衆全部獲救而感到無比欣慰。

109養護保通點職工們像愛護自己的親人一樣無私幫助着災區羣衆和遇險受困的過往司乘人員。數十年來,接替巴恰成爲109養護保通點工區長的瑪爾燈、巴布等帶領着一代又一代養護職工,始終傳承着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無數次在青藏公路上實施着各種救助。109養護保通點就像風雪唐古拉山上的一座溫暖燈塔,照亮了青藏公路最艱險的路段。

青藏公路上的一代代養護職工,不少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捨不得離開公路。1996年夏秋之交,109養護保通點23工區的工區長扎朗開車到離工區16公里的安多縣城看望退休職工,在返回道班途中突然頭痛欲裂,當他終於忍着巨大的不適將車走走停停開進工區院子時,再也支撐不住趴在方向盤上不省人事了。同事們立即將他送往拉薩醫院,但已經迴天無力,當晚11時,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年僅50歲。經醫學檢查,他大腦組織的三分之二已經化膿,被確診爲“陳舊化膿性腦膜炎”。醫生非常吃驚,不相信一個人病到這種地步還能堅持工作!

醫生們不知道的是,扎郎堅守在唐古拉山養路的35年間,沒有休過一次年假,一共只請過5天事假。當上工區長的10年間,沒享受過一天節假日。長期超負荷的勞動,使他身患肺結核、慢性氣管炎,尤其頭痛越來越嚴重,曾昏倒在工地上10餘次。同事們曾將他強制送到拉薩醫院住院診治,可他只住了3天就偷偷跑回單位,還拖着病軀帶領職工起早貪黑到冰水覆蓋的路面砸冰排水、疏通涵洞。

扎朗生前常說一句話:“要死就死在道班的工地上。”他以生命踐行了自己無悔的選擇。在他的心目中,青藏公路的安全暢通比他的生命還重要。“天下第一道班”的傳奇就是這樣蘊於養護職工們無聲的堅守、奉獻甚至犧牲中。

青藏公路這條高原“天路”,至今承載着90%以上的進出藏物資的運輸量,保障唐古山路段的暢通便極大地保障了青藏公路這條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生命線”的全線暢通。堅守在天風浩蕩的唐古拉山上,“天下第一道班”一代又一代養護職工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與使命所在。

70年來,109養護保通點的職工們用實際行動傳承、踐行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交通運輸部,西藏自治區的表彰,2024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評爲“第九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2021年-2022年度被交通運輸部評爲“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範窗口”,2023年被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命名爲“西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西藏自治區總工會和那曲市總工會命名爲“司機之家”等;涌現出了全國勞動模範、黨的十四大代表、西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交通運輸部“感動交通”人物巴恰、巴布等,以及全國勞動模範、西藏自治區勞動模範瑪爾燈,全國交通系統勞動模範扎纔等一批批先進個人。(人民日報客戶端西藏頻道 宋賢豐 劉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