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劉奕成:網路巨人崛起 銀行不合作就淘汰

作者攝影天下雜誌

隨着網路金融崛起,傳統金融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挑戰中信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在2015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表示,臺灣銀行業必須改變思惟,金融與網路未必是競爭關係,「與其跟巨人作對,不如站在它的肩膀上。」

第三方支付專法5月3日在臺正式上路,金融支付不再是銀行專利。各種新興網路支付工具,挾龐大的電子商務商機來勢洶洶,挑戰國內傳統金融業。

首當其衝的國內銀行,如何因應

曾在悠遊卡董事長任內積極推動小額支付上路、熟悉臺灣支付變化趨勢的中信銀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今天(7/23)出席2015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在「網路+金融,全球金融新局專題論壇中指出,如今金融業要順應消費趨勢的改變,站在各網路平臺的「巨人肩膀」上,用合作取代競爭,才能突破瓶頸

打進社羣 才能打入年輕人的心

劉奕成表示,臺灣銀行業在全球網路金融的新趨勢下,隨着科技的進步、世代消費習慣的變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兩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支付方式、消費習慣的改變。如今的新世代消費者,早已習慣「發生在雲端」的消費行爲,不再仰賴傳統的銀行臨櫃業務。「小時候我對金錢第一次有概念,是爸爸錢包裡的現鈔,」劉奕成笑着說,「但今日網路原生世代的金錢觀,卻很可能是拿爸爸iPad裡面的點數來買遊戲。」

第二大挑戰,則是新世代的溝通方式,已走向「社羣化」、「溝通化」,不迷信上一世代的「大品牌」。銀行金融業務(如信用卡行銷),必須深入各大社羣,才能真正將品牌形象打入年輕世代的心。

貼近消費者生活 纔不會被淘汰

劉奕成認爲,臺灣銀行業必須改變過去以自設「分行」、「據點」的思惟,積極與既有的網路平臺合作,才能經營新型態的金融支付市場。

「因爲,客戶早已經在那裡(網路平臺),與其跟巨人作對,不如站在它的肩膀上,」劉奕成舉例,中信銀近年一反傳統銀行自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策略,而是相繼與Gomaji、PChome等網路社羣、線上購物平臺合作,並推出各項新支付工具,讓中信銀成功切入年輕網購族金流服務,領先競爭者,也成功維持臺灣銀行消費金融霸主地位。

他進一步分析,銀行業的信用分析、風險控管等專業能力,能夠與電子商務平臺的通路、社羣優勢形成互補。兩者間不見得是競爭關係,而能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共創雙贏

「人的需求不會改變,但需求傳遞、獲得滿足的方式會不斷改變,金融業和所有服務業一樣,必須真正貼近消費者的生活,纔不會被時代淘汰,」劉奕成說。

【延伸閱讀】

楊雅婷:不從慣性思考 萬事達卡轉型科技公司■陳峭:C2C平臺崛起 創造新金融模式■孔愛國:網路銀行野蠻成長,是股災成因之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