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性冷淡風當紅 中國賣臺灣情懷

文/趙曼汝 攝影/黃明堂

開在LV旁的豆漿店,那裡的碗會寫詩中國品牌桃園眷村」,賣的卻是百分百的臺灣情懷。是否好吃不是重點,跟着入菜的文藝腔、臺灣味,纔是它受到追捧的關鍵

被中國網友稱爲「會寫詩的豆漿碗」、「開在LV邊上的燒餅油條店」,一年多來在中國人的微信朋友圈不停被瘋傳

主打臺灣情懷、「文藝範兒」,桃園眷村讓市井小食華麗轉身。

2014年12月,桃園眷村於上海泰州路開出第一家店後,短短一年間即在中國颳起了一陣飲食旋風,光是去年上海的五間門店就刮出了超過5千萬人民幣(約2.4億臺幣)的營收

目前連同上海、北京、成都已有10間店單店單日營收高達8萬人民幣,今年底預計會在中國開出超過20家店面

走入桃園眷村南豐城店素白牆面寫着「時間在舌尖」等字、淺原木桌椅老式水磨石風格就是現下中國最流行的「性冷淡風」(即normcore,極簡風)。

攤開菜單,油條一根6元;甜豆漿一杯8元、鹹豆漿一碗12元;燒餅則依餡料的不同,從10元至32元不等,當然單位都是人民幣──定價是臺灣的3倍多。

到底這個消費臺灣文化的中國品牌爲什麼能成功?

關鍵之一是訴諸臺灣情懷。桃園眷村的誕生,起因於集團老闆聶豹五年前的一次臺灣行。當吃到小攤師傅重新起竈做的一份熱騰騰的燒餅油條,他就決心把這個「小時候吃過的味道」帶回上海。

取名桃園眷村,除了代表臺灣多元社會的一種生活文化,也隱含了眷戀過去之意。

「我們失去的美好東西,如記憶中的人、物、食物,都可以放在眷戀這個品牌裡。我希望通過大餅油條這樣一個載體,把概念放大,」桃園眷村副總經理、打造品牌的總設計程輝告訴《天下》記者。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人對臺灣文化的好感、對過去家國情感的投射,助長了桃園眷村的熱潮。

除了成功建構品牌的核心價值、引發大衆共感之外,桃園眷村對於街邊小吃的重新定位、創新包裝更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觀察桃園眷村店面的選址全數集中在商場、購物中心或商辦大樓區域,如新天地、日月光、北京三里屯等,不僅人流多,且客羣屬性多以年輕人、白領上班族或消費能力高的族羣,藉此可拉高單價。

程輝說明,「我們的人均大概在45塊,在這樣的商圈,白領中午吃頓飯,很便宜。」

桃園眷村的「輕餐飲、快時尚」定位,成功塑造了一種有腔調、高大上的形象,對於愈趨重視生活美學、生活風格的消費者而言,更賦予了品味上的標誌作用——如同「我喝的不是咖啡,而是星巴克;我吃的不是燒餅,而是桃園眷村」這樣的意義。

臺灣人反映味道不夠好吃、道地,但上海消費的需求可能是一種臺灣情懷,而不是口味。

以空間主題來看,曾任4A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的程輝以「獨立又統一」概念去設計:在品牌理念與調性統一的前提下,每家店玩出不同特色。「我希望店的每個角落,看上去都是一個layout、都是一個畫面,」程輝透露了背後的行銷技巧。

不僅如此,像是印有詩句的碗、在食物上插了令人會心一笑的心情小語旗幟、印有小圖案和標語的牆面等,或是找來身着古裝的人坐在店內吃燒餅……,都是程輝精心思考過後的安排。

桃園眷村提供的已不只是純粹物質性滿足,而是讓大衆透過飲食、小設計獲得額外的情感附加價值。

桃園眷村想做的,就是由「眷戀」輻射而出的各種生活方式,它不僅止於餐廳,未來更可以是市集民宿等不同的經營型態

「我們想打造以『眷』爲核心的生活平臺,」程輝眼神發着光。…(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08期 )

【延伸閱讀】

在上海賣燒餅油條賺2.4億!你能比他們「狂」嗎?

他25歲創辦Forever 21 從每天打工19小時開始

夫妻一起逛IKEA 小心感情大崩壞

「愛臺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

其實,寶可夢也是一種人生縮影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