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們都改名叫氣泡水了?
這幾年,氣泡水,可以說是營銷的非常成功的一個品類。
一提到給人感覺就是清爽、健康、低卡、無糖。
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氣泡飲,和牢牢坐穩高端水鐵王座的巴黎水、聖培露等等等。
而人民的老夥計“碳酸飲料”早已標籤化,成爲了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
尤其是父母一代,更是談“碳酸”色變。
哎,直到前段時間,元氣森林出了可樂味蘇打氣泡水:
可樂+蘇打+氣泡水。
Buff疊滿,是不是開始迷糊了?你說那它究竟應該算碳酸飲料,還是氣泡水呢?
蘇打氣泡水就真的更健康嗎?
碳酸飲料和氣泡水之間又有什麼區別?
讓天下沒有好噶的韭菜,大家好,讓我們再一次脫下這個世界的僞裝。
今天,我們來聊聊“氣泡水”這個催生了百億市場的性感賽道。
1
關於氣泡水和碳酸飲料的區別,歷來都有一些爭議。
從國內到國外,從食品生產到零售的不同領域,對於氣泡水其實沒有特別統一的定義,所以你會看到:
很多從業者會認爲氣泡水就是碳酸飲料,但也有很多人認爲它們之間不能完全等同。
大家各執一詞,打成一片。
氣泡水,通俗來理解,就是溶解了二氧化碳,會產生氣泡的水,本質上它是碳酸水(CO2+H2O⇌H2CO3)。
我們按照GB/T 10792-2008對碳酸飲料的定義:
只要是在一定條件下充入一定容量二氧化碳的飲料,都算碳酸飲料。
也就是說,市面上絕大部分“氣泡水”其實都屬於“碳酸飲料”的範疇。
蘇打氣泡水元氣森林,執行的也是GB/T 10792標準,它也屬於碳酸飲料的範疇:
而兩者存在的真正差別,要從氣泡水這個品類的“前世今生”開始聊起。
氣泡水,按獲取途徑劃分,可以分爲兩種:天然氣泡水和人工氣泡水。
天然氣泡水的“氣”,是由於各種地質運動,使得二氧化碳跑到一些天然礦泉水裡面。
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天然含氣礦泉水。
當時歐洲的老少爺們哪裡見過這個,這種口感奇妙、滋滋冒泡的氣泡水,一猜就特別能養生。
物以稀爲貴,再加上產地稀少、保存困難等原因,氣泡水就成了貴族養生佳品。
直到18世紀60年代,一個神奇的男人——約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出手了。
他,就是氧氣的發現者之一。
我們在化學課本里看過的“鼠鼠我啊,又死玻璃罩裡了”實驗(普里斯特利實驗),最早就是他做的:
只不過,彼時的他主業是一名牧師,化學,只是他的興趣愛好。
恰好他家附近就有一間啤酒廠。
他對啤酒裡滋滋冒出的氣泡特別好奇,於是有一天,他把一碗水懸掛在啤酒發酵桶上方,收集產生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當時還沒有氧氣、二氧化碳這些概念)。
人工氣泡水1.0版本,就此誕生了。
普里斯特利喝完感覺水的口感變好了,還特別上頭。
1772年,他又改進了人工氣泡水的生產工藝,利用硫酸和白土粉的化學反應直接產生二氧化碳,甚至還出了一本書《水與氣之結合》。
他發明了一個裝置:
也就是把產生的二氧化碳用豬膀胱收集起來,然後再導入到水裡面,製作出一種帶氣泡的飲料。
我不止一次說過:人類可以不感謝羅輯,但要感謝豬。
在普里斯特利之後,許多公司嗅到商機,也都開始嘗試生產氣泡水,氣泡水這個新興品類迅速在歐美等國家風靡開來。
比如後來意大利的Ferrarelle(翡萊利)、法國的Perrier(巴黎水)等等。
只不過,這些帶着老歐洲貴族氣息的氣泡水,在國內的價格普遍都不是十分美麗:
單瓶基本都在5-7塊錢以上。
雖然“天然”似乎自帶漲價功效。
但,天然氣泡水和人工氣泡水之間並不是涇渭分明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巴黎水,雖然叫“天然有氣礦泉水”,但它是從法國南部韋爾熱茲的一處天然碳酸泉取水後進行淨化,等到裝瓶的時候再加入二氧化碳。
所以從加工流程上來說,其實也可以叫它“人工氣泡水”。
但不管是天然(二氧化碳天然溶入水中)還是人工(人工將食用級二氧化碳壓入水中),它們普遍的共性是——水與氣之結合。
但是,後來:
氣泡水,它不單純了。
2
爲了搶佔市場,飲料廠商百花齊放,開始在初版氣泡水(水+二氧化碳)的基礎上添加了各種糖漿、香精、色素、酒精,甚至是成癮性藥物。
於是,就有了各種碳酸飲料。
比如最早的可口可樂。
1886年,藥劑師約翰·彭伯頓製造了一種“風味糖漿”,並將它和氣泡水摻兌到一起售賣,聲稱這種飲料能夠治療頭痛、胃部不適等疾病。
而這種飲料,也就是可樂,裡面其實含有從古柯葉中提取的可卡因。
所以,快樂水,曾經,真的是“快樂水”。
直到20世紀初期,可卡因才從可樂中正式去除。
還有後來的百事可樂、雪碧等等飲料,也都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人類喜歡泡沫,似乎是刻在基因裡的BUG。
此後碳酸飲料幾乎統治了全世界人類的口腔,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也開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纏鬥,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來到21世紀,國內的飲料企業經歷過一場近乎滅絕戰的“快消大潰敗”之後,新生勢力藉助“0糖0脂0卡”的新配方開始絕地反擊:
尤其是新消費的浪潮之下,各大品牌的“氣泡水”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除了這幾年銷量一路飛漲的元氣森林:
還有各種各樣的果汁,茶飲,乳飲等等等,都開始打“氣泡水”的概念:
但,氣泡水並不等於更健康。
這些新品,是否更健康的關鍵在於“0糖0脂0卡”,而不是“氣泡”。
有些“氣泡飲”裡添加的各種果糖、蔗糖等,熱量一點也不低,其實和傳統碳酸飲料區別不大。
所以,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先看配料表。
3
既然市面上大部分氣泡水也屬於碳酸飲料,那麼它們是否也有害健康呢?
目前大家對於氣泡水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腐蝕牙齒和骨質疏鬆。
如果是早期的“單純版”氣泡水,它們的PH值通常在5-7之間,呈弱酸性。
而碳酸作爲一種弱酸,對於牙釉質有一定的腐蝕作用,但作用很弱。
如果實在擔心,也可以拿吸管吸,或者喝完馬上用清水漱口。
真正加劇對牙齒傷害的,其實是後期添加的各種添加劑,比如檸檬酸、磷酸等。
它們的加入讓氣泡水的PH值大幅降低(通常在2-4之間),也就是變得更“酸”了,從而加劇了對牙釉質的腐蝕。
再加上飲料中的可發酵糖擴散到牙菌斑,經微生物發酵產酸,也可能引發齲齒。
總結下就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其實是氣泡水,氣泡之外的成分。
至於“骨質疏鬆”的問題:
互聯網上以訛傳訛居多,根據我查到的資料,目前學界存在爭議較大: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氣泡水會導致骨質疏鬆,其實是和可樂聯繫到了一起。
過去的很多研究中,比如《美國臨牀營養學雜誌》2006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可樂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的問題:
由於可樂中含有咖啡因和磷酸,長期飲用可能造成體內鈣、磷比例失調,從而導致骨密度下降。
但關於磷酸和咖啡因的影響,目前也存在爭議。
也有研究認爲,正常情況下,它們對於鈣吸收的影響極其有限,不會造成骨質疏鬆。
而市面上販賣的氣泡水,大多並沒有咖啡因和磷酸這些成分,更多是碳酸和檸檬酸等,目前也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們會引起骨質疏鬆。
以上,只能建議大家儘量選擇配料表“乾淨”一點的飲料,會更健康一些。
同樣,反之,近幾年能看到一些人宣稱氣泡水可以:
抑制食慾、酸鹼平衡,幫助減肥,養生保健等等“神奇功效”也缺少明確顯著的科學依據。
它最大的功效,其實是“好喝”。
喝個水而已,只要攝入適當,沒必要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
【加入我們的隊伍】
最近扒掉的底褲越來越多, 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同路人和我們一起前行了。
歡迎具備稿件撰寫,商業調查,視頻剪輯製作這幾項能力,且認同我們內容價值的同學,加入我們。
我很喜歡《 The Dark Side of TheMoon》
1973年3月,英國搖滾樂隊 Pink Floyd推出了這張專輯,這張專輯的封面,是一束白光,被三棱鏡分解成6種顏色。
它翻譯過來的名字叫做“月之暗面”。
很多人並不知道,由於潮汐鎖定,那個懸在我們頭上的月亮,永遠只有一個面朝向我們,它還有一個我們永遠無法用肉眼看到的背面。
分解和透視,是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我是滿肚子行業內幕的牛頓頓頓。
記得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去脫下這個世界的僞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