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多選外文 她偏愛中文系

傳記文學第736期《林文月教授來哈佛-兼談上海與望月樓》

剛光復的一九四六年春,回到路旁有大王椰子樹的臺北,讀老鬆國小,不能適應國文課,考試曾得三十分,被稱爲:半山,中學都讀北二女中(現稱中山女中),同學圖書館讀書成風尚,搶借《飄》《戰爭與和平》《鄧肯女士》《貝多芬傳》《約翰.克里斯多夫》等,高中才讀《紅樓》《西遊》等中國經典。高三文理分組,她任班長。初夏時,尚無聯招,校方爲文組辦理集體報名,投考臺大。她負責班上的報名表。她記得清清楚楚,五十多個同學中,除了有一人填考哲學系而外,包括她全填報外文系,心中不樂,頓時刮改爲中文系。

考畢,師院(師大)美術系也錄取,聽從父母勸,入學臺大中文系,曾引南朝徐陵《玉臺新詠序》「其佳麗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來形容她這得意弟子的系主任臺靜農,在她一年後還想請轉外文系時說:讀得很好嘛!妳不要轉系!情況始料未及不竟語塞。但不後悔轉系不成!

臺靜農教授的歇腳庵,後定名的龍坡丈室,她都是常客,薰染菸酒其中,閒暇也會與豪傑們花間小酌。被小她一屆譯述散文均懾人的劉紹銘教授譽爲酒仙,其餘人等,全部劃入半仙。臺師曾請託友人領在日的她往訪正倉院。並鼓勵她中文系出身的人,只要視野寬廣,具備外語能力,可從另一角度去觀察傳統文學或現代文學的許多問題。她也以此教兒女。

從學生到留校,作爲臺大人幾十年的作家教授,半世紀來,她都是臺大一道曼妙的光景。衆皆紛紛表稱:她在校時,景仰者多少,彷彿已成賞月團和追月團隊,校園就有難以言喻的望月樓。(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