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供應鏈金融“第二張財報” 如何應對氣候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妙妙 深圳報道

繼2023年財報披露後,近日,多家供應鏈金融企業披露“第二張財報”——ESG報告。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國銀金租、蘇銀金租、交銀金租、長江金租等租賃企業和聯易融科技、盛業兩家供應鏈金融平臺公司已披露2023年ESG報告。

相比於財報,這“第二張財報”納入了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多維內容,能反映出一家公司更全面的信息。

從上述企業的ESG報告中可以發現,氣候變化對供應鏈金融行業帶來的影響和機遇,以及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趨勢。

尤其是在當前,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已越發不容忽視。例如,剛剛過去的2023年甚至被世界氣象組織標記爲人類史上最熱的一年。

種種趨勢下,對於上述供應鏈金融企業而言,ESG報告不僅僅是做好合規、迴應投資人公司在可持續發展上的一個表面披露,更重要的影響在於ESG理念已深入到經營策略、戰略執行和管理等各個環節。

供應鏈金融企業對於披露ESG報告的心態已發生深刻轉變。

氣候變化對供應鏈金融帶來了什麼風險?

氣候變化對於金融機構的影響並不遙遠。

對於金融業而言,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顯著的,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甚至可能將影響到金融穩定,爲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金融業的展業邏輯正發生着新的變化。

聚焦到供應鏈金融領域,記者發現,供應鏈金融企業主要依據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氣候變化相關信息披露框架,識別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轉型風險和物理風險,評估其對公司潛在的財務影響。

其中,對於租賃行業而言,上述氣候相關風險主要通過具體業務端向企業傳導,包括客戶可能受到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影響導致運營成本增加,其償債能力受到一定影響,違約概率上升。此外,低碳轉型中的企業可能面臨設備開發和技術革新導致的經營轉型風險,以及極端天氣或者海平面上升帶來的物理風險,均可能導致租賃企業持有租賃設備等固定資產(如飛機、船舶)面臨貶值或擱淺的風險。

對於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等企業而言,氣候變化除了對公司日常經營造成的負面影響,如員工通勤不便、客戶項目受到直接損失進而影響資金鍊的穩定、高溫帶來成本的增長等;也會因國內外相關政策的變化導致公司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以確保合規、溫室氣體排放定價提高帶來運營成本提升等。

此外,隨着銀行等資金方對於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關注持續上升,第三方產融對接平臺也將面臨“市場風險”,若未能提供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資產,或影響融資能力及市場競爭力。

爲應對上述種種潛在風險和挑戰,供應鏈金融企業在運營、管理、產品以及綠色金融發展方面已發生改變。

推動綠色租賃、保理標準進一步完善

發展綠色租賃、綠色保理成爲上述供應鏈金融企業應對氣候風險的關鍵舉措。

“對於綠色產業、產業綠色轉型的融資支持是供應鏈金融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同時,供應鏈金融在綠色金融、轉型金融領域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盛業(6069.HK)公司秘書王錚向記者介紹。

記者發現,這背後不僅是供應鏈金融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現實選擇,“雙碳”行動下,綠色金融業務也將更加受到市場青睞。

王錚表示,當前綠色金融發展存在覆蓋不夠深、缺乏評價標準等問題。

“覆蓋不夠深”難題主要體現在綠色信貸上。他分析,基於“重主體”的視角,傳統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範圍往往會偏重篩選綠色主體,但從供應鏈金融“重交易”的角度出發,綠色金融其實會更加廣泛。

“我們正在與合作的金融機構、評級機構積極探索將綠色金融下沉至交易級別。比如,某個中小微主體並非屬於綠色行業,但它提供的是綠色屬性的材料,推動整個價值鏈應對氣候變化,也應當獲得綠色金融支持。”王錚表示。

整體來看,他表示,未來,綠色金融將按照“下沉到交易級別、覆蓋更廣範圍”的邏輯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綠色金融的標準認定需要進一步完善。

“以融資租賃行業爲例,過往租賃公司在開展綠色租賃業務也存在類似的交易級別綠色認定的難點痛點,但2023年在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市金融局指導下,天津東疆綜保區在全國率先出臺融資租賃綠色評價機制。按照該機制認定評價的首個綠色融資租賃項目,對融資租賃行業乃至整個供應鏈金融行業的綠色發展具有積極的示範意義。”他表示。

據他預計,未來供應鏈金融相關行業的綠色金融標準也會陸續發佈,進一步促進綠色金融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