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人的2024:在併購和北交所看到“曙光”
在投行工作了幾年之後,小鐘在今年年中離職,正式告別“投行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投資機構。在此之前,他說,自己熬過了一年“沒項目,更沒有項目獎金”的日子。
小鐘是一名“90後”,研究生畢業就入職了一家龍頭券商的投行部,工作之初正趕上註冊制試點時代的IPO“盛宴”。但今年以來,由於手頭沒項目、公司差旅標準收緊等,小鐘和同事們不再頻繁出差盡調,工作時間大多在辦公室裡梳理材料,爲數不多的外出也只是去拜訪同城的客戶。
告別投行的,不僅是像小鐘一樣工作年頭不長的“新投行人”。有十餘年投行工作經驗的徐文,今年也轉換了職業賽道,去了一家上市公司負責資產重組等業務。促使他離職的原因不僅是沒項目,他預判“投行業務有周期,不好過的日子可能會持續比較久”。
自去年年中IPO階段性收緊,IPO“寒冬”隨之到來。2024年,投行人感受到的寒意更爲凜冽,這在新股發行、IPO受理數量等多項數據上得到印證——據Wind統計,截至目前,年內A股市場僅有99只新股,IPO募資總額約638億元,兩項數據分別同比下降近68%和82%。再融資市場同樣冷淡,年內定增公司家數和募資金額降幅都在五成以上。
在投行人看來,IPO和再融資節奏的變化,是證券行業乃至資本市場進入新週期的縮影。在頭部券商投行負責人程星看來,如何適應新形勢,加深行業研究能力,都是對投行的新挑戰。
不過,隨着深化科創板改革八條措施(下稱“科八條”)、《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下稱“併購六條”)的相繼發佈,以及北交所IPO新增受理的持續增加,投行人看到了業務曙光。
IPO“無米下鍋”
從多項數據來看,今年的股權融資市場整體冷淡。
IPO受理端,自去年8月IPO階段性收緊,今年上半年,滬深市場一度出現IPO“零受理”局面,僅北交所在一季度受理了2家企業的上市申請。
直至6月底,三大交易所重啓IPO受理。先是在6月20日,滬深交易所分別受理了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請。次日,北交所受理浙江錦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上市申請。
在恢復IPO受理之前,上市審覈已率先恢復。滬深交易所在5月中旬重啓上市審覈,北交所也於次月重啓上市審覈,節奏上“一週雙審”。
不過,A股IPO全線重啓之後,除北交所之外,滬深市場的IPO新增受理仍進展緩慢。交易所網站顯示,截至12月25日,年內共計46家擬上市企業的IPO申請獲交易所受理。其中,上交所4家,深交所1家,北交所41家。
這46單項目中,國泰君安、國投證券各拿下5單,東吳證券和廣發證券各有4單,國金證券3單,招商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等均各有2單。
新股發行方面,Wind數據顯示,年內至今A股新上市企業99家,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67.96%;募資總額爲638.58億元,同比下降81.97%。
按上市板塊劃分,年內的99只新股中,創業板數量最多,達到38只;北交所次之,年內至今有23只新股;科創板15只,滬深主板各有17只、6只。
新股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券商投行收入。按上述統計,年內IPO項目承銷及保薦費用超億元的券商,僅有12家,中信證券、華泰聯合分別爲6.16億和5.12億,中信建投、國泰君安、招商證券、海通證券該項收入超3億。
這一年裡,IPO撤單潮仍在持續。據Wind統計,以公告日爲準,年內終止(撤回)的擬IPO企業402家,撤單企業近35%都來自創業板,數量達到139家;滬深主板合計121家,科創板和北交所各有71家。
從投行項目撤否率來看,以“三中一華”爲代表的龍頭券商,在年內的撤否率多在四成以上。而一些中小券商受項目基數較小影響,其撤否率高達100%。
不僅IPO市場冷淡,再融資也難見昔日的火熱。按上述統計口徑,年內推出增發、可轉債的企業分別有141家和51家,數量較2023年均下降超五成,增發和可轉債的募資總額也均下降超六成。
嚴監管壓頂
綜上種種,2024年,券商如何應對股權融資市場的明顯降溫?
小鐘說,今年上半年,他主要做IPO前期階段的梳理資料工作,同時拜訪企業客戶、挖掘潛在項目等。
項目量的減少直接影響了項目獎金。不過,在小鐘看來,投行業務有周期性,現階段類似於進入了休整期。
他回憶起來:“前幾年,做一單IPO很累,要做機構股東的穿透覈查,要自查底稿,這種覈查工作量很大。”
徐文也認爲,投行業務週期性明顯。“個人感覺,IPO短期難以恢復到以前,收緊的狀況會延續,局部短期放開有可能,但大規模、大範圍放開,應該較難。”他說。
與沒項目相比,強監管給了投行人更大的壓力。
今年以來,在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的嚴監管背景下,資本市場“看門人”屢屢吃罰單。就在近期,多家券商還紛紛接到罰單。
中金公司日前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因在思爾芯科創板IPO項目中未勤勉盡責,證監會對中金公司及兩名保薦代表人給予警告,合計罰沒1100萬。
不僅中金,民生證券月內接到多張罰單,均事發投行業務違規。先是在本月月初被上交所監管警示,事發福特科的科創板IPO項目,近期公司又收深交所監管函,涉及恆業微晶創業板IPO項目違規。
有頭部券商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們之前有個項目,地方想推動上市,但中介都很謹慎,因爲擬上市企業一旦被抽中現場檢查並被查出問題,中介是要擔責的。”
尋機併購和北交所
股權融資遇冷、嚴監管當前,券商在哪些領域尋機?
在年內,併購重組領域的政策暖風頻吹,不僅吹向了企業,也讓投行感受到了“暖意”。
政策層面上,年中以來,科八條和併購六條相繼發佈。
6月下旬,證監會發布科八條,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並提出要“更大力度”支持併購重組;9月底,針對併購重組領域的利好政策再度升級,證監會發布併購六條,明確支持跨行業併購、允許併購未盈利資產,並鼓勵私募基金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
近期,證監會會議強調,增強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適應性,鼓勵以產業整合升級爲目的的併購重組。
有投行負責人曾對第一財經表示,各項鼓勵和支持政策之下,可以預見,“硬科技”領域的併購重組將持續升溫。
從市場層面來看,政策明確鼓勵之下,併購市場自三季度以來明顯升溫。據Wind數據統計,自9月24日併購六條發佈至今,首次披露重大重組事件的公司數量有55家,而去年同期僅二十餘家。
併購重組機遇當前,記者瞭解到,有頭部券商對此開展內部講座,並提出針對不同體量的公司設計不同的併購方案。例如,大市值公司除了要通過併購實現產業升級,還要考慮多元化佈局。
投行人還察覺到,企業的想法也有了變化,不再將IPO視爲終極目標。
“擬上市公司的老闆、股東現在也在紛紛考慮,要想走向資本市場,IPO是不是唯一的選擇?IPO的節奏變慢了,即使上市成功了,上市後的減持退出也會變得困難。所以企業也在想要不要選擇一家上市公司做‘大樹’,‘大樹’底下會不會更好乘涼?”程星說。
一方面是併購,另一方面是北交所。
年內,滬深市場新增IPO受理數量僅爲個位數,而北交所曾密集受理了近30家企業的上市申請。
據北交所官網,6月21日至28日,該所新增受理企業數量28家,涉及錦華新材、創正電氣、奧美森等。
到了年底,北交所新增受理數量再度明顯增加。12月至今,北交所新增受理7單IPO申請,本月23日單日就集中受理了3單,涉及的企業是尚航科技、頂立科技和傑理科技。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爲,北交所面對的是中小企業,融資規模小,對二級市場的預期影響小,但對中小企業正面效應大。“IPO新增受理重新開閘後,或優先‘扶小放小’。”
但不管是併購重組,抑或是北交所,在投行人眼裡,需要適應的是資本市場的新形勢。
“在宏觀經濟的大背景下,接下來的IPO數量預計不會像前幾年一樣多了,這對投行是考驗。併購重組如何做市場化估值定價也是考驗。投行業務的開展應該圍繞新質生產力、國家戰略、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我們的主要目標。”程星說。
他也看到,簡單地找項目、做材料的“IPO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投行要拼行業研究能力,特別是圍繞新質生產力、科技自立自強等開展業務的能力。
“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去適應它。”程星說,真正在大產業鏈、大客戶裡尋找大的業務機會,正是投行的新任務。
(文中小鐘、徐文、程星均爲化名)
值班編輯: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