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化身“大產業”,聽“南中國糧倉” 唱響魚躍“龍門”
從空中俯瞰龍門縣,綠水青山、田疇沃野、民居院落相互映襯。
這座位於廣東省惠州市的古老縣城,依託有着“北迴歸線上的綠洲”美譽的南崑山生態資源,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南部重要的糧倉。近年來,龍門縣堅持產業興農,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米、果、雞、蜜、茶、蔬等優勢農產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着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的供應基地。
做好“土特產”文章,離不開金融機構引導“活水”流向“百縣千鎮萬村”,將優質服務送達“最後一公里”,助力農民農戶搭上增收致富的“快車”。
“小綠葉”變身“大金葉”
驟雨初歇,龍門縣地派鎮古洞村的連綿茶山迎來採摘期,一壟壟茶樹青翠碧綠。
返鄉創業的“85後”潘記祥,是土生土長的當地村民,畢業後在縣城從事竹木工藝的外貿生意。2017年,他回村當選村委會主任,心裡便逐漸萌發了一個想法:以前村民靠竹木種植加工謀生,這種模式成本很高,已經不掙錢了,能否有“新路子”發展“大山經濟”,吸引更多青年回鄉發展?
經過深思熟慮,他把目光投向了小小茶葉,“我們村的可不是一般的茶樹,它純天然,不含咖啡鹼”。潘記祥所說的“不含咖啡鹼茶”是可可茶,南崑山當地也稱它爲毛茶。據記載,1981年,植物學家張宏達教授在編纂《中國植茶志》工作時,首次在惠州龍門一帶發現可可茶,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唯一自然生長不含咖啡鹼的茶樹品種。
回村後的第二年,潘記祥決定帶領村民發展茶葉產業,並創辦了惠州市潘嘉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走進辦公地方,可以看到,《製茶學》《茶葉生物化學》《廣東茶業技術》等十餘本專業書籍整齊陳列在一側的書架上。由於是“半路出家”,在自學實踐的同時,他還前往清遠英德“取經”,研究當地的種茶方法和生產模式。
基於經驗積累,公司初期選擇引進“鴻雁”國家茶葉品種,同步研究龍門本地毛茶。“經過多次探尋,我們在大山深處發現了毛茶古樹羣,並嘗試將毛茶與‘鴻雁’茶進行嫁接,以此培育毛茶種苗。”潘記祥告訴記者,由於繁育是毛茶短板,他主動聯繫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機構,共同合作研究擴繁技術。
“擴繁是相當漫長的工作,做研發又很燒錢。保守估計,個人投入了六七百萬元進去。”但是,潘記祥從未想過後退,“預計今年擴繁將有新突破,產量產能也能增加,是推廣品牌、打開市場最關鍵的一年。只有把茶葉做成產業,把龍門毛茶的知名度打出去,才能把蛋糕做大,大家纔有機會一起分蛋糕。”
“小綠葉”變身“大金葉”。爲了帶動聯農惠農,潘記祥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對有意向加入茶葉種植行列的村民提供種苗,培訓種植方法,統一收購茶葉。對於經濟困難的村民,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目前,已送出2萬多株茶苗,10多戶村民加入茶葉種植,面積達100多畝,人均每年務工增收3萬多元。
除了連片茶山,他還在打造一個集生產、倉儲、體驗等板塊於一體的茶葉產業園,計劃今年6-7月收尾驗收。規模擴容的同時,購買茶苗、加工茶葉等資金壓力也隨之而來。
作爲地派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成員之一,建設銀行惠州龍門支行爲該企業“貸”來了金融潤澤。該行客戶經理表示:“從事農業的企業普遍面臨種植週期長、資金回款慢的問題,加上缺乏抵押物,增加了融資難度,建行通過‘縣域振興貸’產品,以信用方式爲企業提供100萬元的信貸資金支持,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小米粒”串起“大豐景”
飄香四溢的,當然還有久負盛名的龍門大米。
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劉俊鵬,受老一輩農人的耳濡目染,放棄高薪待遇,選擇投身於水稻田裡。2017年,在家庭作坊的運營基礎上,他成立了龍門縣雲鵬雙豐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豐魚”)。從播種到收割,從加工到包裝,甚至從銷售到售後,劉俊鵬都全程參與。在新一代農人的“加持”下,雙豐魚如今成爲一家集糧食生產、開發、銷售、科研創新、生產示範、農旅融合於一體的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
走進雙豐魚的加工車間,這裡滿滿的“科技範”,或許會顛覆大家對稻穀傳統加工方式的認知。從倒入金燦燦的溼稻穀開始,依託PLC智能控制系統,經過去砂石、篩秕穀、脫穀殼、分米粒、拋光等工序,潔白飽滿的大米就會“生成”,加工生產線均由電腦全自動操控完成。
“以前非全自動化的生產線,至少需要7-9人才能完成22道大米加工工序,優質大米出米率在45%左右。現在全程是機械化、數控化,只用1人坐在電腦前查看相關數據,出米率也大幅提升至60%-65%。”雙豐魚辦公室主任羅麗金表示,如果配套全自動包裝生產線,加上碼垛機器人的助力,工人只需要用叉車把碼放整齊的大米送入倉庫,整個加工和包裝的過程更是“一點都不費勁”。
智慧農業的發展,要有充足資金“彈藥”。羅麗金告訴記者,從2021年3月開啓數字化轉型後,公司在全自動大米加工生產線包裝生產線已經投入了超1000萬元。在種植板塊,使用無人機插秧、無人機收割稻穀、無人機噴灑農藥等設備,這些機械化農具的採購資金用量同樣較大。她還透露:“今年,我們會啓動萬畝良田計劃,也要採購一批新的大型耕種機器。”
作爲長期紮根當地的金融機構,建行惠州龍門支行從2020年起與雙豐魚展開合作。當了解到企業資金週轉困難時,該行主動對接,提供針對性產品和服務,從最初20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到目前累計投放信貸資金達1億元。
“得益於建行的有力支持,公司不僅實現了規模化、科學化種植的目標,也有更足的信心和底氣,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種植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打開銷售市場。”羅麗金感慨道,“接下來,希望能夠獲得更多針對農業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的專項貸款支持。”
隨着資金的到位,“小米粒”正串起縣域振興“大豐景”。雙豐魚是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牽頭實施主體,如今入駐產業園的農業龍頭企業有13家。據介紹,產業園各實施主體與農民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並以高於市場價10%-20%的價格與全縣約1100戶脫貧戶簽訂了糧食收購協議。同時,產業園會向農戶提供種子、化肥,並聯合專業的合作社不定期上門爲簽約農戶提供各類服務,幫助解決種植難題。目前,產業園累計帶動農戶5228戶,產業園農民收入顯著增長。
“鬍鬚雞”化身“金鳳凰”
“無雞不成宴”,早已融入廣東人的基因裡。在龍門,有一道入選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地道美食——鬍鬚雞,不僅榮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更在2020年躋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之列。其肉厚雪白、嫩滑不膩,吸引了廣大食客慕名前來。
走進龍門縣龍城街道橫田村,遠遠就能聽見雞叫聲,惠州興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州興泰”)三黃鬍鬚雞種雞場坐落於此。公司創始人劉賢榮早期深耕飼料添加劑行業,一次偶然的機會,收購了惠州一個附帶種雞場的飼料廠,從而跨界到養雞行業來。
“公司有3款產品入選了全國首批預製菜宣展名錄,分別是龍門三黃鬍鬚雞、冰皮白切雞、鹽焗雞,藉此打造龍門三黃鬍鬚雞特色品牌,將美味送至千家萬戶。這需要冷鏈物流、採購商等共同發力,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劉賢榮說。
在客戶經理的對接下,建行惠州龍門支行爲惠州興泰提供了2000萬元授信額度,及時滿足了資金需求;同時運用“供應鏈+農業+金融”策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龍門三黃鬍鬚雞在粵港澳大灣區站穩腳跟、打響品牌,進而走向全國。
如今,鬍鬚雞不僅成爲舌尖上的“廣東靚雞”,更被寄望成爲龍門農業產業振興的“金鳳凰”。數據顯示,惠州興泰年出欄肉雞達到500萬羽,雞苗年產量達2000萬羽,種雞存欄量達到25萬套。作爲廣東省扶貧企業,該公司多年來還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周邊上千戶脫貧致富。
土特產做出大產業,是銀行與廣大農企結伴而行的生動寫照。作爲國有大行主力軍,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緊跟省委“百千萬工程”戰略導向,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內涵,充分利用數據模型,提升了縣域小微企業和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可得性。截至今年6月30日,建設銀行向惠州龍門縣當地提供涉農貸款餘額12.15億元,其中裕農貸款餘額1.62億元,奮力爲“百千萬工程”注入金融新動能。
出品人:杜傳貴 林海利
總策劃:孫愛羣 吳江
統籌:許悅 孫晶
文|黃穎琳 許悅 戴曼曼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