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臼纔是常態 避免「顳齶關節障礙」4大壞習慣別做

脫臼纔是常態,避免「顳齶關節障礙」4大壞習慣別做。(圖/pixabay)

不少人愛大口吃漢堡,小心這樣大口猛吃會給口腔帶來壓力。近日就有大胃王透露出現「顳齶關節障礙」,恐斷送大胃王生涯,但要注意的是,不少人飽受顳齶關節障礙困擾。

以拍攝大胃王爲主題的Youtuber路路,拍影片自曝因爲長期吃大量食物,牙齒磨損嚴重,甚至疑似因爲長期失眠、壓力大、夜間磨牙、吃太多、咬太硬等原因,帶給負責咬合的顳齶關節不少壓力,導致下齶受傷,出現顳齶關節障礙。

「長期失眠、壓力大、夜間磨牙、吃太多、咬太硬、嘴巴張很大等,確實容易造成顳齶關節障礙,」翡冷翠牙醫診所院長林葳解釋,吃東西需要靠顳齶關節和周遭肌肉帶動,因此如果長時間讓顳齶關節不正常受力,就會比較容易受傷,不過並不代表大胃王就一定會出現顳齶關節障礙。

顳齶關節在哪裡?只要嘴巴慢慢打開,用手摸着耳朵前方,就能明顯感覺到顳齶關節在活動,臺灣口腔面齶外科學會指出,顳齶關節俗稱下巴關節,位於下齶骨二側後上端,和顱骨連接,可做爲下巴運動支點

顳齶關節位於下齶骨二側後上端,和顱骨連接,可做爲下巴運動的支點,負責嘴巴開閉的動作,因此講話、吃東西、咀嚼等都需要用到它。(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顳齶關節障礙(英文:Tempor-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人以15~45歲居多,其中女性發生率約是男性的4倍。顳齶關節是很特別的關節,一般人通常不喜歡關節脫臼,但對顳齶關節來說,脫臼纔是常態。只要張嘴,顳齶關節就會脫離關節窩,進行一次次的「脫臼」,因此當出現意外撞擊或是其他狀況讓關節韌帶受損時,就會開始出現顳齶關節障礙狀。

主要原因是骨頭和骨頭之間的纖維軟墊,也就是關節韌帶,因爲突發的外力撞擊、或是咬硬物嘴張太久,尤其是夜間磨牙、咬緊牙關這類持續性因素,加上天生關節、韌帶鬆弛,都容易讓顳齶關節扭傷,進一步產生關節韌帶變形、異位及破裂。

「常見的症狀主要有,顳齶關節疼痛及嘴張不開這兩種,」林葳指出。顳齶關節所連結的不只是下齶和頭顱,更在顱、齶、頸的運動煉間扮演樞紐角色,也因此影響範圍廣泛,嚴重甚至會導致偏頭痛肩痛、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

「其實顳齶關節障礙算是一種文明病,有這樣困擾的人不在少數,因爲現代人壓力大,容易會磨牙、咬緊牙關,導致顳齶關節病變,」林葳指出。

以下這些生活習慣容易造成顳齶關節的損傷:

●夜間磨牙或經常咬緊牙關:磨牙及咬緊牙關會對顳齶關節造成壓力。夜間磨牙力道更強,是白天吃東西的5倍之多,且睡得不好磨牙愈嚴重。

●長期咀嚼過硬或有韌性的食物:像是嚼口香糖、咬珍珠張大口吃漢堡、三明治等,過度重複性咀嚼會加重顳齶關節壓力;緊張時不自覺咬指甲或筆,也可能造成損傷。

姿勢不良:打電腦時頭習慣往前傾、長期趴睡或傢俱設計不良,導致頸後肌羣及韌帶不當拉扯,疼痛發炎,可能連帶引起顳齶關節障礙。

脫臼纔是常態 避免「顳齶關節障礙」4大壞習慣別做

另外像是全身性疾病(如免疫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結締組織過鬆(如脊椎側彎),罹患顳齶關節障礙的風險機率也高,臺大醫院牙科部補綴科主任陳韻之說。

引起顳齶關節障礙的原因很多,從生理構造異常到心理層面都有,如果民衆出現疑似症狀,可就近找平時看診的牙醫,或找專長顱顏顳齶專科的牙醫檢查診斷。

在治療顳齶關節障礙時,要確認病竈是來自關節受傷還是肌肉使用過度。如果是肌肉問題,可以慢慢透過放鬆痊癒,但若是關節一旦受傷,很難回到原本健康的狀態,會慢慢退化,但能透過保守治療預防惡化、緩解疼痛。

咬合板是常見的治療方式,可以調整不當咬合,讓咀嚼肌放鬆,且改善磨牙問題。另外,能運用肌筋膜治療、復健、物理治療、鍼灸等,都能達到放鬆肌肉效果,緩解疼痛。林葳表示,「無論是關節還是肌肉的問題,都希望病人可以適度放鬆,改善顳齶關節障礙。」

「一定要從生活習慣上改善,基本原則就是食物切小塊和吃東西小口吃,避免帶給顳齶關節太大壓力,」臺北慈濟醫院口腔齶面外科主任夏毅然提供3點提醒:

1. 千萬不要像廣告一樣大口吃漢堡、沙其瑪或是燒餅油條

2. 避免吃太多瓜子堅果魷魚絲、珍珠等需要咀嚼的食物

3. 法國麪包牛軋糖這類太硬的食物,也要切小塊、小口吃

除了小口吃東西外,有顳齶關節障礙的民衆,也要注意張嘴儘量不要超過2指寬,夏毅然提醒,尤其是看牙醫時要記得告知牙醫,因爲嘴巴張大的動作,會帶給關節壓力,10分鐘就應該休息,否則可能會導致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