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奔馳CEO敦促歐盟推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稱“需要更多自由貿易,而非新貿易壁壘”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據塔斯社等媒體21日報道,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康林松在接受德國《圖片報》採訪時,敦促歐盟推遲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康林松 資料圖 圖源:IC photo

塔斯社報道稱,康林松在採訪中說,“我們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這樣一來,轉型可能會成功,經濟會長期增長。新的關稅對我們不會有幫助”。

“我們需要更多的自由貿易,而不是新的貿易壁壘。” 康林松說,“因此,找到一個對歐盟和中國來說都公平的解決方案很重要。關於這一問題的談判需要時間,爲防止談判被破壞,歐盟應該推遲實施關稅計劃。”

據塔斯社等媒體報道,10月4日,歐盟成員國以5票反對、12票棄權、10票贊成的投票結果通過歐盟委員會提交的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終裁草案,擬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稅。汽車界業內人士表達了反對立場。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在投票結束後不久即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投票結果將嚴重損害全球合作,關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甚於其表面的一點好處。穆勒敦促歐盟繼續通過談判找到解決方案。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大衆汽車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公司和寶馬集團也相繼發表聲明,公開表示反對。

對於歐盟成員國通過上述終裁草案,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4日表示,中方堅決反對歐方的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終裁草案,但也注意到歐方表達要繼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政治意願。發言人還表示,中方希望歐方清醒認識到,加徵關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動搖和阻滯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合作的信心和決心。中方敦促歐方真正展現出落實政治意願的實際行動,回到通過磋商解決貿易摩擦的正確軌道上來。中方也必將採取一切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

延伸閱讀

媒體:中歐談判陷入僵持 關鍵時刻馮德萊恩對華"求和"

歐盟關稅制裁“靴子落地”後,雖然留下了談判空間,但中歐8輪磋商全部失敗,雙方再次進入僵持階段。關鍵時刻,馮德萊恩下場談判,要求中國答應3個條件就解除制裁。那麼這3個條件是什麼?中方是否會答應呢?

從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以來,德國方面就明確表示反對,並在公開場合多次“唱反調”。這樣的態度也不奇怪,畢竟德系車輛出口的主要市場在中國,這些收入也是德國經濟構成的主要部分,一旦制裁落地,德國車企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甚至面臨企業縮減、公司裁員的處境。

圖爲馮德萊恩和朔爾茨

然而制裁草案最終還是通過了,不過歐盟委員會也沒有把話說死,強調草案並非最終決定,還會繼續和中國進行溝通。但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中歐接連磋商了8輪沒有效果,德國開始坐不住了,主動尋求和歐盟委員會的對話。

日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歐盟委員主席馮德萊恩舉行會晤,雙方就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問題達成了部分共識。這一點從兩人會晤後的表現就能看出,馮德萊恩繼續大言不慚的發表涉華負面言論,但朔爾茨卻罕見沒有繼續反對。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馮德萊恩也直接攤牌,保留了自己“邊打邊談”的立場,還額外提出了三個條件。她表示,歐盟希望和中國進行公平競爭,但矛盾也已經出現,雙方就得拿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能夠拿出什麼補償換取歐盟解除反補貼關稅制裁,還有價格承諾、在歐投資的問題,“只有最後一個問題得到解決,一切纔算談妥”。

馮德萊恩拖了中國8輪談判之後開始提條件

顯然,這是馮德萊恩拖了中國8輪談判之後開始提條件了,而這番話也能夠拆分成三個信號。

第一,向中國要錢。此次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制裁,就是馮德萊恩爲首的親美歐洲政客發起的,她給出的理由是:中國新能源車企內卷導致“產能過剩”,價格又壓的太低,再加上中方大力的“補貼政策”,導致歐盟本土汽車品牌失去了競爭力,所以才發起了反補貼調查。現在制裁已經敲定,但只要中方能夠補貼歐盟車企因解除關稅制裁遭受的損失,那麼歐盟就撤掉限制。

圖爲港口的大量中國電動汽車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中國電動汽車崛起的時間其實並不長,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電車在歐洲的銷售佔比只有1%,2023年增長到了6.9%,整體市場佔比遠遠達不到威脅歐洲本土車企的地步。而且中方並未向國內車企提供搶佔市場的補貼政策,此次關稅制裁的發起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馮德萊恩跟隨美國腳步,對中國新能源領域崛起的打壓;另一方面就是歐盟垂涎中國在新能源電車領域取得成就。

在歐盟發起本輪反補貼調查期間,歐盟暗示中企,只有交出汽車電池技術和相關商業機密等信息,並和歐洲本土車企成立合資公司才能避免遭受制裁。然而索要技術並未成功,現在又用關稅制裁來威脅中方拿出“補償”,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中國電動汽車流水線

第二,價格承諾。這是中歐在過去8輪磋商環節中的核心內容。據相關人士透露,中方的訴求是通過溝通磋商,達成一項這種的總體方案,爲所有對歐出口商設立統一價格。然而歐盟卻拒不接受,堅持宣稱每個企業都是單獨的個體,所以需要單獨的協商,甚至要求要爲每一個品牌下的每一種車型都設立不同的定價。

歐盟的要求說白了還是要貪,統一中方統一定價雖然短期是歐盟獲利,但以歐洲市場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喜愛程度,長期合作依舊是中國獲利。所以歐盟想要單獨約談每一個進入歐盟的汽車品牌甚至車型,總有人爲了搶佔市場讓利更多,歐盟也就能得到更多,但這樣就成了新一輪的惡劣競爭,對我國反而不利。

第三,中國對歐投資問題。事實上,在歐盟宣佈最終對華制裁之前,中國機電商會就已經發出警告,如果歐盟執意發起制裁,將直接影響中企對歐洲投資環境的信心和重新評估,並導致中企撤資。

這話有理有據,畢竟人家都制裁到頭上來了,擺明了不給你好日子過,制裁靴子落地,誰還會對歐洲市場感興趣?歐盟原本就是效仿美國對中企發起制裁,從而逼迫中國電動汽車前往歐洲建廠,解決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問題。但此舉要是將中企逼的全面撤資,就完全得不償失了。所以馮德萊恩在“既要又要”的條件中加上了這一條,雖然態度依舊囂張不友好,但其實內心已經開始慌了。

圖爲中國歐盟旗幟

儘管她被德法兩國聯手“請”了回來,也有美國在後面撐腰讓其獨掌歐盟大權,但如果她的決定將整個歐盟市場經濟葬送,那麼馮德萊恩距離被踢下臺的日子也不遠了。

不管怎麼說,中方願意和歐盟進行8輪磋商,說明我們是帶着誠意想要解決問題,但要是歐盟給臉不要臉,那麼豬肉、乳製品和大排量燃油車的制裁措施不會取消,有消息稱中方還爲歐盟準備了數十條反制措施,如果2024年結束之前還沒談攏,那麼這一套組合拳歐盟就接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