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缺少自己的OpenAI,正利用開源技術縮小差距

4月1日消息,美國的人工智能市場一直以來都由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以及OpenAI、Anthropic等資本雄厚的初創企業所主導,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起步相對較晚。然而,如今中國正積極利用開源大語言模型,努力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以下爲部分內容翻譯:

英偉達在股市上的亮眼表現,突顯了芯片質量及其可用性在決定人工智能時代勝者的關鍵作用。然而,想要全面評估這一領域的早期領先優勢,還需要考慮到另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正在努力自主研發芯片或向英偉達增加採購量,但在其衆多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中,還沒有出現能與OpenAI相匹敵的主流人工智能競爭者。

在美國,由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及OpenAI、Anthropic等資深初創企業主導的人工智能市場,Anthropic最近從亞馬遜那裡獲得了高達27億美元的投資。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則相對較晚。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裡,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差距依然顯著。美國諮詢公司DentonsGlobal Advisors負責中國和技術政策的高級副總裁保羅·特里奧羅(Paul Triolo)指出:“領先的中國企業以ChatGPT爲標杆,正表明他們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後。”

人工智能風險投資公司Leonis Capital的合夥人珍妮·肖(Jenny Xiao)也表示:“能夠自主支持大語言模型研發的公司非常少,背後需要的是鉅額資金支持。在這方面,硅谷無疑處於領先地位。”

從投資角度來看,美國仍然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投資市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BInsights的數據,2023年全球對人工智能公司的投資總額達到425億美元,其中對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司的投資佔了近一半。在美國,由風險投資和企業投資者的熱情推動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熱潮總額達到310億美元,涉及1151筆交易。其中,OpenAI、Anthropic和Inflection等公司的鉅額融資尤爲引人注目。相比之下,中國在同期的68筆交易中籌集了20億美元資金,與2022年的377筆交易和55億美元相比呈現下降趨勢。

人工智能投資者、知名播客TechBuzz China的聯合創始人馬睿表示:“在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模型方面,中國明顯處於劣勢。”雖然中國在由OpenAI和谷歌的Gemini等主導的基礎模型領域稍顯落後,但正在積極利用Meta的Llama 1等開源大語言模型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特里奧羅也提到,即便處於落後地位,中國的競爭者依然在不斷優化美國現有的模型。

馬睿進一步解釋說:“當前,許多中國模型實際上是基於Llama的衍生版本,業界普遍認爲,這些衍生模型在技術上仍落後於美國的領軍企業OpenAI及其視頻模型Sora,大約落後一到兩年。”

儘管如此,中國擁有龐大的技術人才庫,這將在未來人工智能競爭中發揮關鍵作用。根據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旗下智庫Marco Polo的研究,全球60%的頂尖人工智能機構位於美國,美國仍然是人工智能精英的首選工作地,佔比爲57%,而中國大約爲12%。

研究同時揭示了中國的某些優勢。在培養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基於本科學位)方面,中國以47%的佔比領先美國的18%。

中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市場也展示了巨大潛力,能夠迅速實現大規模應用。以百度爲例,其2023年8月發佈的ChatGPT競爭者——文心一言,在短時間內吸引了1億用戶。三星計劃將百度的人工智能模型集成到新款Galaxy S智能手機中,而蘋果與百度就爲iPhone 16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合作也受到廣泛關注。

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道路上,多家中國公司正在努力前行,並得到了中國科技市場主要參與者的支持。百度、阿里巴巴等大型雲計算公司,以及字節跳動、騰訊等社交媒體和技術巨頭都在積極投入這一領域。此外,商湯科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和地平線機器人等科技公司,以及許多研究機構也在爲之努力。

月之暗面公司,在阿里巴巴等資助下,正致力於開發能處理長內容輸入的大語言模型。同時,由前谷歌中國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公司,也成功開源了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並獲得了阿里巴巴和創新工場的投資。

中國在特定人工智能領域,如計算機視覺,已經取得了領先地位。馬睿強調:“儘管芯片短缺對訓練基礎模型至關重要,因爲需要特定類型的芯片,但在應用層面,這種需求不那麼迫切。”

特里奧羅認爲,人工智能的“真正殺手級應用”將出現在那些願意投入資金,將這項技術深度融入其業務運營的公司中。例如,阿里巴巴正在努力將人工智能整合進其龐大的電商生態系統。業內表示,儘管華爲在過去一年中在消費市場上與蘋果的iPhone展開了激烈競爭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野心不僅限於此。華爲計劃利用其內部硬件爲特定行業(如採礦)開發定製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波士頓諮詢集團的研究顯示,這個更廣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市場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科技領域之外實現突破和發展。在接受調查的1400名業界高管中,有60%的人表示正在等待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法規的完善,而僅有6%的公司已經對其員工進行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的培訓。

雖然許多中國開發者使用的開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了全球合作,並隨着技術進步共享見解,但業內也提醒,開源同時帶來了一系列關於確保模型質量、安全性以及管理偏見和潛在的人工智能濫用的問題。(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