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四小龍中「脫隊」 美媒:因缺少自己的國際品牌
▲臺灣經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以日治時期的農業與輕工業爲基礎,逐漸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衆多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圖/記者林昱均攝)
臺灣經濟在20年內從「奇蹟」走入「衰退」,近期與其他「亞洲四小龍」的距離越來越遠,美國媒體《彭博》(Bloomberg)27日出分析報導,點出落後的關鍵原因是臺灣公司沒自主地把品牌往國際化發展,這樣下去與其他經濟體的差距會繼續擴大。
據《彭博》報導,臺灣目前「被新加坡、香港、南韓這其他亞洲四小龍拋下」,關鍵原因是臺灣品牌沒有自主地走向國際。就算是臺積電、鴻海等的臺灣最知名公司,它們也都與蘋果公司牽頭的其他歐美、中國大陸公司有千絲萬縷的關聯。而被期望成爲全球化品牌的HTC,它主要的智能手機工程業務去年也遭google收購。
與此同時,也是以製造業和消費電子業爲主的南韓已經將三星、現代汽車、LG等品牌成功向國際化發展。
▼由王雪紅所領軍的宏達電,曾是臺灣品牌自主國際化的希望。(圖/記者洪聖壹攝)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臺灣今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爲25,977美元,比南韓的32,775美元少26%,當2023年時,南韓有望超過40,000美元,臺灣與它的差距將將擴大到47%。
自2016年以來臺灣出口激增,促使經濟增長加快,部分原因是有深入融入全球消費電子供應鏈,但目前智能手機產品週期結束,中國被拖入與美國的貿易對峙局面,這種趨勢可能也會影響到在經濟上對中美都很依賴的臺灣。
華碩爲臺灣目前排名第一的品牌,現爲和碩聯董事長、公視董事的華碩共同創辦人童子賢也表示過,臺灣品牌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過去十年沒追上來、第二是中國大陸新興品牌的崛起、第三是中國大陸與印度的新興市場沒掌握。
亞洲四小龍(英語:Four Asian Tigers)是指自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經濟迅速發展的四個位於西太平洋的經濟體:韓國、臺灣、香港及新加坡。
亞洲四小龍在1970年代之前以農業和輕工業(小型工廠)爲主導,1970-1990年代經濟發展高速。它們利用歐美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發展迅速,成爲東亞和南亞繼日本國後新興的已開發國家或地區(雁行理論),也成爲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其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