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特別專訪|清華大學樑正:在垂類領域打造“小精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大模型

據微信公衆號“世界人工智能大會”7月1日消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在各行各業展現出巨大潛力,爲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體驗。今年WAIC期間,大會組委會特別專訪產業界和學術界一批業內大咖,探索人工智能的未來之路。本期專訪嘉賓是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樑正。

生成式AI火爆出圈,國際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中美歐三足鼎立態勢,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樑正表示,大模型將加速智力勞動的細化分解,促進以人機分工爲代表的第四次社會大分工時代的加速到來;助推智力密集型服務的產業規模化,加速從“手工作坊式”走向“工業規模化”批量供給的AIGS(AI Generated Service,AI生成服務)新時代。在這場人工智能的全球競爭中,中國要採取“基礎大模型+行業小模型”、“開源+閉源”的協同並進路線,充分發揮完備產業鏈、豐富應用場景、龐大用戶體量和私域數據等方面資源優勢,實現“錯位競爭”,並在更多垂類行業領域打造“小精尖”且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大模型。

以下是對話實錄:

Q:您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有哪些判斷?

樑正:從去年初以ChatGPT爲代表的生成式AI火爆出圈以來,國際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中美歐三足鼎立態勢,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並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其一,AI大模型正成爲產業新型基礎設施併爲千行百業提供智能服務,且以“基礎大模型+行業數據微調”的範式推動AI研發生產從傳統小規模作坊式走向工業規模化量產。

其二,AI大模型將變革人機關係並加速“AI平民化”時代的到來,尤其是以GPT-4o爲代表的多模態AI,將以更自然且實時的交互方式顯著降低人機交互和AI使用門檻。

其三,AI大模型將加速智力勞動的細化分解,將其中大量重複性、結構化、高度依賴既往經驗的相關工作深化剝離並交由AI承擔,促進以人機分工爲代表的第四次社會大分工時代的加速到來,而人機分工協作式混合勞動力將成爲未來勞動用工的主導範式,並且AI大模型可能會顛覆勞動力市場舊有競爭模式,“降維打擊”那些缺少AI工具賦能的競爭者。

其四,AI大模型將助推智力密集型服務的產業規模化,加速從“手工作坊式”(以人力密集型的人工服務爲主導)走向“工業規模化”批量供給的AIGS新時代。

Q:在大模型+機器人、科研、社交、搜索等領域,爆款級應用會在哪出現?

樑正:近兩年來,AI4S、AI手機、AIPC、數字分身、智能駕駛、AI搜索引擎、人形機器人等成爲備受關注的賽道。從潛力上來看,這些領域都有可能出現爆款級應用,但具體出現在哪兒,還是需要看AI大模型最先在哪個賽道打通商業模式並實現真正的產業價值創造。

從落地場景來看,AI大模型產業短期內在B端市場更有可能落地變現並形成多樣化產業生態,但長期來看C端市場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空間。進一步從產業創新規律來看,邊緣小衆市場或許是孕育AI技術顛覆性創新場景的重要土壤。縱觀技術創新歷史,很多顛覆性創新往往並非出現在主流市場,而是率先誕生於那些看似非主流、服務於特定小衆需求的邊緣市場,因爲邊緣小衆市場具備市場準入壁壘較低、創新空間潛力大、可避免主流市場擠壓且可敏捷試錯等優勢。

Q:在人工智能這場競爭中,中國應該如何定位自己?上海應從哪些方面實現中國乃至世界高地的打造?

樑正:中國作爲世界上的第一工業大國,擁有龐大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故而應避免在通用基礎大模型領域與美國等直接對抗競爭,而是要採取“基礎大模型+行業小模型”、“開源+閉源”的協同並進路線,充分發揮中國的完備產業鏈、豐富應用場景、龐大用戶體量和私域數據等方面資源優勢,實現“錯位競爭”並在更多垂類行業領域打造“小精尖”且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大模型。

上海要打造中國乃至世界人工智能高地,有三點建議:其一,作爲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應充分發揮其在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優勢,打造好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這樣的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國際交流平臺。其二,應充分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人才,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人才高地。其三,應充分發揮長三角的既有資源稟賦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發揮好人工智能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優勢,走出一條具有長三角特色的AI產業生態化道路。

Q:本屆大會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是一個重要話題,如何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全球性問題?爲推動全球AI治理的合作與對話,可以貢獻哪些中國智慧?

樑正:中國作爲人工智能發展與利用的重要力量,在參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構建、推動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合作上,始終主張各國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造福於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這是中方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行動。中方堅持“以人爲本”理念和“智能向善”宗旨,堅持廣泛參與、協商一致、循序漸進原則,致力於彌合各國間“智能鴻溝”,推動各國人工智能技術平衡發展和成果共享。這些理念主張彰顯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中明確提出:積極支持在聯合國框架下討論成立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機構,協調國際人工智能發展、安全與治理重大問題。過去一年來,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組織力量,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特別是聯合國人工智能專門機構的建設進行了專門研究,借接待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秘書長技術特使來訪的契機提出如下建議:

(1)在現有高級別諮詢機構的基礎上,成立類似IPCC的專門委員會和工作組,定期召開會議,開展專門研究,發佈相關報告,推動國際共識;(2)在全球推動建立若干能力建設中心,鼓勵技術領先國幫助技術欠發達地區進行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安全預警能力建設和專門人才培養;(3)在全球推動建立若干安全測評中心,依託具有相關技術能力、資源的國家和機構,建立人工智能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認證中心,確保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安全可靠、可信可控;(4)在算力基礎設施、公共數據集(如氣候、環境、能源、衛生等領域)、開源代碼庫、應用與治理案例 / 數據庫建設方面,與相關成員國、行業組織、專業機構和技術社羣合作推動、共建共享;(5)就人工智能風險等級分類、安全評測標準、數據治理、模型備案、能耗排放、技術轉移等重要議題,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成員國間開展對話,推動形成相關國際公約與標準規範。

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當前中國人工智能治理體系逐步完善,正在形成治理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2019年2月,科技部成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並於2019年6月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2021年9月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範》。2023年7月1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多部門發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並於8月15日正式施行,成爲我國AIGC產業的首個規範性政策。2023年10月,發佈《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總體而言,中國目前已初步形成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場景分類化、治理手段多樣化、治理方式敏捷化、創新發展與規範監管協同並進並強調以監管治理促創新發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生態體系,相關經驗可以爲世界各國所借鑑。

Q: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已走過六個年頭,對於本屆大會,您有怎樣的期待?

樑正: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自創辦以來,始終秉承“開門辦會”理念,匯聚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領袖、政要嘉賓共同就人工智能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社會影響、風險防控、治理經驗進行交流與分享,業已發展成爲人工智能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平臺,希望大會能夠繼續秉承開放包容的理念、學習互鑑的定位、豐富多彩的形式,爲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造福人類凝聚全球智慧,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