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知識產權金融服務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在金融監管、銀行等部門共同努力下,我國知識產權金融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其中,202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2555.7億元,同比增長33.4%;累計發放貸款戶數26545戶,同比增長23.4%。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規模的增長,既是金融業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於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體現,也是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有力抓手。
科技企業的核心優勢在於專利技術,但這些創新成果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變現。當產品尚未打開市場,而研發又不斷消耗現金流時,企業急需短期銀行貸款渡過難關。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設計的融資方案——企業可以用自己名下的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作抵押,經過專業評估後從銀行獲得貸款。這種方式既能解決資金週轉問題,又能爲企業應對市場波動保留緩衝空間。
不過現實中,一些銀行面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開展此類創新業務時卻畏首畏尾,夾雜着些許不敢貸、不願貸的情緒。銀行的顧慮重重,根源在於風險控制。銀行的傳統質押貸款模式更青睞房產、土地等有形資產。倘若貸後出現資金回收難的情況,銀行可以把這些有形資產及時拿到市場上變現,用來彌補損失。反觀科技型企業,用知識產權這些無形資產辦理抵押貸款,如果貸款主體出現違約,銀行難以有效地處置或變現知識產權,由此畏貸、拒貸。
如何疏通這些堵點和難點?關鍵是優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首先是銀行要進行自身改革,設立科技支行或專利金融部門,培養懂技術的專業團隊。在符合監管政策的條件下,科技銀行建立有別於傳統商業銀行、符合科技型企業需求的業務流程、審覈機制等,設計專屬金融產品,適應科創企業運營週期,加大對初創企業、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比如,開發適配科創企業的貸款產品,根據研發週期設計還款節奏等。建立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用大數據預判市場風險等。
當然,僅憑銀行一方難以有效實現知識產權融資的可持續運轉,需要儘快搭建“政府+平臺+金融”多方合作模式,輔助知識產權流動起來,進而打消銀行的顧慮。要鼓勵各地政銀企通過出臺標準統一的機制和流程,加強知識產權金融數據共享,打通知識產權評估、處置等環節的堵點,實現知識產品價值評估有章可循、處置質押物有專營通道。此外,各地也可以探索引入政府基金擔保等形式,探索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前置模式,這樣一來,將進一步增強銀行信貸投放的積極性。
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雖然起步晚,但從近年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斷攀升的規模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非常契合科技型企業發展歷程,大有發展前景。可以預見,隨着配套融資政策的落實和保障,銀行將進一步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一視同仁地看待有形和無形抵押物,切實激發出“科技—金融—產業”正向循環的潛能。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