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和解共生打造世界與兩岸新榮景

社評

全球經貿新冠疫情美中對抗衝擊下,成長幅度逐年下滑。根據IMF統計,2017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前,全球經濟與貿易成長率分別爲3.7%及5.2%,是2012到2020近十年間的最高點。2018年貿易戰開打,兩個數據一路走低,2018年下滑到3.6%及3.8%,2019年掉到2.9%及0.9%。其中貿易成長率平均每年減少2.2%,遠遠超過經濟成長率減幅,顯見貿易戰對全球貿易的殺傷力,不能等閒視之。

全球經貿體系合則兩利

2020年疫情爆發後,本已嚴峻的全球經貿情勢更加危急。數據已不再是成長幅度縮減,而是直接衰退4.4%及10.4%。難怪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視訊會議中疾呼,希望各國放下本位主義,加快協商合作。

美國總統川普主政4年,奉行單邊主義全面壓抑中國崛起,逼着北京不得不強勢迴應,打造一個不受制於美國的經貿、金融與供應鏈體系。譬如由中國主導的RCEP、以人民幣爲交易主體的支付與清(結)算系統關鍵零組件自給自足的供應鏈等,都是爲了抗衡美國而衍生的具體對策

在這個對抗過程中,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模式雛型已經浮現。儘管目前尚未達到類似二戰結束後美蘇冷戰的程度,但如果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對立、分化的系統恐怕難以避免。對於全球經貿而言,雙系統模式的負面衝擊會遠比想像來得更大。原因很簡單,雙系統意味需要付出更多的轉換成本與代價。當轉換成本愈高,不同系統間的交易誘因動機就愈低。尤有甚者,這樣的模式,可能造成其他參與者必須面臨選邊站的問題。一旦被迫選擇陣營,交易對象、空間與範圍都會被大幅限縮,全球經貿的推動與發展自然也會受到嚴重阻礙。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說時強調,她完全認同習近平對於多邊主義的論述與倡議,關起門來搞小圈圈無助於世界繁榮,也反對歐洲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爲如果中美形成兩個對立陣營與集團,逼使各國抱團取暖,這對很多社會來說並不公平,也不應該是未來國際經貿該有的發展方向。作爲歐盟的主要領導人,基於維繫全球經濟復甦動能考量,梅克爾並不樂見中國與美國持續對立。這是她對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傳遞的訊息:全球經貿體系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這波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傷害,尤其是歐美先進國家,迄今仍未從疫情陰霾中走出。IMF剛公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下調近1個百分點至4.2%,且持續警告,由於新一波病毒變異與疫苗施打成效仍未可知,全球經濟將持續面臨異常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IMF總裁喬治艾娃示警,美國若不維持財政支援,恐將迎來一波新的破產與失業浪潮。這都意味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全球景氣想要重回正軌,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準,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兩岸更沒有分裂的本錢

全球經貿體系沒有分裂的本錢,特別是大陸經濟雖受疫情衝擊,但恢復速度驚人,已成爲全球經濟復甦最重要的動能。若拜登願意遞出橄欖枝、正面迴應習近平互利共贏的主張,在中美關係上釋出更多正面訊息,北京沒有道理不接受。中美停止對抗,避免全球貿易掉進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困境,是全球能否走向繁榮的真正關鍵所在

兩岸同樣沒有分裂的本錢,貿易戰加上疫情,不但沒有瓦解兩岸的經貿往來,反而更加證明兩岸產業供應鏈具有高度依存與互補關係。大陸需要臺灣的關鍵零組件,臺灣則需要大陸市場。兩岸各具優勢、互爲依賴,藉由比較利益專業分工、各取所需,纔是最佳的兩岸經貿運作模式。就如同中美必須停止對抗,才能引領全球經濟復甦,步上坦途一樣。兩岸經貿共榮的願景需要兩岸領導人互遞橄欖枝,方有機會實現。持續對立、硬要切割兩岸關係,只會徒增交易成本,傷害彼此的經濟利益。

看着梅克爾表態反對歐洲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執政黨需要再想想,全面傾美抗中的路線是否應儘快調整,後川普時代美中關係若出現大幅轉變,臺灣恐怕會來不及轉彎,這將對臺灣經濟造成重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