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氣變合作 中美關係緩和之機

社評

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訪問北京,氣候特使凱瑞成爲近期第三位訪中的美國高層官員。他先後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國家副主席韓正及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會談,雖體現了兩國對氣變合作的重視,但也彰顯兩國任何合作,都擺脫不了雙方關係大氣候的事實。

凱瑞訪中 調節大氣候

凱瑞對兩國氣變合作表示樂觀,認爲雙方在很多事情上「明確達成一致」,但仍需做「更多工作」,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更多時間來解決。美國媒體也評價,凱瑞此行雖無具體收穫,但至少兩國高層互訪、溝通機制已逐步恢復。去年8月,裴洛西訪臺,大陸暫停了與美國在氣候、安全和其他全球治理問題上的合作。雙方高層密切往來,對陸美關係的重啓,與各類議題的合作,確實創造了機會。可以說,凱瑞此行是爲調節陸美「大氣候」而努力。

今年入夏以來,全球多地遭高溫極端天氣襲擊,世界高溫紀錄連續刷新。6月,全球平均海面溫度達到新高,南極海冰面積則創歷史新低。氣候危機成爲全人類迫在眉睫的挑戰。因此,國際上皆對陸美重啓氣候領域對話與合作抱有期待。

面對氣候危機,沒有任何國家或個人可以獨善其身,各國共同合作是理性之選。事實上,陸美在氣變議題上存有互補的空間,亦曾經有過良好的合作基礎。

雙方曾共同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建立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展開系列合作議程。去年拜登與習近平在峇釐島會晤時,雙方強調必須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加強合作,以元首共識確認氣變合作的重要。

不過,兩國氣變合作仍有不小的分歧。凱瑞訪陸前夕指出,此行有三大重要議題,包括大陸控制和減少甲烷排放計劃、大陸如何逐步擺脫煤炭的承諾,及森林砍伐問題的美陸合作計劃。這些議題無疑是對大陸施壓,要求大陸承擔更多減排責任,這與大陸主張「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相矛盾。

不能抹殺大陸在氣變問題上的努力與貢獻,大陸不但已達成「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近年更加速推進節能降碳減排、建立完善碳市場等一系列措施,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大陸希望以自身發展節奏兌現減碳承諾,主張西方先進經濟體應承擔更多歷史責任。

氣候危機 全人類挑戰

此外,受兩國科技、經貿等領域博弈的影響,氣變合作難免亦有所受限。2022年美國通過《美國競爭法案》,在能源等領域加大對大陸的打壓力度,將多家大陸光電企業列入禁令名單。路透社認爲,限制大陸太陽能電池板產品進口,但美國產能不足,反而導致太陽能建設項目凍結,對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清潔能源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美國不得不放鬆管制,酌量恢復進口。

美國進入大選年,兩黨在氣變議題上有很大的分歧,將造成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凱瑞訪中前夕在衆議院聽證會接受共和黨議員質詢,就被批評未對大陸減碳施加足夠壓力。美國的政黨惡鬥將爲兩國氣變合作蒙上陰霾。

氣變合作不應淪爲政黨惡鬥工具,氣候合作議題與政治、安全議題不易切割,但爲促成合作,雙方仍應展示相向而行的誠意,從而爲解決雙邊關係的難題創造機遇。無論如何,這次凱瑞訪問推動陸美重啓氣變對話,已爲全球氣變合作注入信心。今年年底即將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期待陸美接下來針對COP28的談判,開展密切的溝通、對話與合作。希望氣變合作成爲陸美之間的緩衝地帶與溝通管道,引領全球形成應對氣變挑戰的合作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