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讓臺企嵌入大陸汽車供應鏈

社評

大陸汽車業在電動車風潮下蓬勃發展,2023年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連續15年全球第一;出口491萬輛,有機會成爲全球第一。過去大陸汽車業「大而不強」,主要集中在售價15萬元人民幣以下的經濟車型,但近年紅旗、嵐圖等品牌不斷向高單價突破,比亞迪、吉利、奇瑞、廣汽傳祺等品牌市佔率、好評率上揚,小米、華爲等也跨界入局,推出標誌性車款。

兩岸汽車業各有所長

電動車風潮正重塑全球汽車產業,2023年大陸新能源車產銷分別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均居世界首位;出口120.3萬輛,比2022年增長77.6%。歐洲每10輛新能源車中就有1輛是大陸製造,預計到2025年大陸新能源車在歐洲市佔率將達到15至18%。

大陸新能源車強勢崛起,引起歐美國家的警惕。歐盟去年10月宣佈對中國進口純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關稅。大陸新能源車在全球打開局面,靠的不僅僅是「低價」與政府補貼,而是「技術」。

在新能源車領域,大陸建立了以企業爲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以電池爲例,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佔據6席,並出現固態、鈉離子、高鎳多元、鋁空氣等多種新技術路線。2018年到2022年,全球純電動車平均續航里程從230公里提升到337公里,大陸新能源車平均續航接近600公里。大陸新能源車廠還帶來了新思維,蔚來導入了訂閱模式銷售,至2023年8月,蔚來已在歐洲佈局25座換電站。

針對中國汽車擁有全產業鏈的優勢,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簽署《降低通膨法案》,延長新電動車7500美元稅抵措施,並取消車企20萬輛補貼上限規定,並附加「美國製造」條款,希望推動自主供應鏈。2023年12月又頒佈一系列新規,推動海外電動汽車電池及其原材料移回美國生產。美國積極打造獨立電動汽車供應鏈,但能否如願仍有待觀察。

大陸汽車行業壯大,是臺灣相關產業的機遇。臺灣在電子零組件、輪胎、汽車內飾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是全球多個知名品牌的長期供貨商。在新能源車領域,臺灣同樣具有技術優勢,電池系統、電動引擎、智慧車燈、車身及底盤都是強項。長期以來,「臺灣零件」在大陸汽車配件市場是高CP值的代名詞,反映出大陸客戶對臺灣製造的認可。

兩岸汽車業各有所長,大陸產業體系完備、技術更新迅速、市場通路大,但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車用晶片等領域需仰賴外力等挑戰。臺灣在車用電子行業供應鏈完整,具有技術領先優勢。臺企嵌入大陸汽車供應鏈,將增強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降低ECFA中止的衝擊

但前提是兩岸關係,若能恢復對話,應建立汽車產業合作平臺,促進信息共享、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在標準、法規、認證等方面也可加強協調。在世界能源轉型大潮中,兩岸汽車行業有機會共同研發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技術,攜手實現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

2024年大陸汽車產銷可望達到3100萬輛,新能源車1150萬輛。大陸汽車消費市場處於「油換電」的轉型期,內需市場龐大。在國際市場,大陸新能源汽車已累積影響力和口碑,車企普遍有海外佈局生產製造的需求,兩岸業界可以協同走向全球市場。

陸工信部釋出支持汽車產業發展的訊息,包括落實車購稅減免、支持企業聯合創新,加強車用晶片、全固態電池、高級別自動駕駛等技術攻關等。如果各項惠臺政策能落實,可以爲臺企臺商參與大陸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

「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將落地江蘇常州,並達成多項合作協議,涵蓋高純度電池級碳酸鋰提取、快充充電樁及儲能設備研發銷售、新能源乘用車照明系統合作等,未來應有更多合作項目落地。

選後兩岸雖無風暴,但不確定因素太多,預期兩岸關係不會平靜,大陸有關部門正研究進一步採取中止ECFA早期收穫清單,汽車零配件等關稅減讓包括在內,執政黨應認真對待這一警訊,若真的中止,將是兩岸業界的共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