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不要讓臺商陷入選擇困境

報社

本已不平靜的兩岸關係大陸暫停臺灣鳳梨進口風波再起,陸方稱依法規行事,且已多次通知臺方改善,臺灣拒絕接受這個說法,要求大陸拿出證據無端口水戰使雙邊關係更加惡化,卻使底層民衆,包括農民、小工廠、小型服務業揣揣不安,深怕自己行業捲入下一個兩岸角力,也讓臺商究竟應該西進或轉向他地的問題,再度浮上臺面。

政府推新南向 市場買單

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惡化,政府積極鼓吹新南向,並投入大量行政資源,希望透過政策導引力量,扭轉檯商西進趨勢,以降低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但執行5年多來,成效明顯不彰。不論是就貿易投資或融資等面向觀察,更像是政府一廂情願政策硬幹結果,而非市場的真正選擇。換句話說,許多臺商前進新南向國家投資貿易,並非基於市場因素,而是着眼於政府背後龐大的政策資源與可能從中取得的好處。

以下幾個數據清楚反映了這個事實,根據財政部統計,2020年臺灣整體出口高達3453億美元,不只成長4.9%,還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其中新南向18國出口衰退3.2%。兩相對比,政府努力5年多的新南向政策,顯然沒有對臺灣整體出口做出太大貢獻。即便官方澄清說此一結果是受到疫情拖累,然若再把時間往前推移一年,2019年對新南向18國出口,其實衰退幅度更大,達-7.3%。顯見以出口數據來看,市場並不買單政府的新南向努力。

更不用說,自2016年政府啓動新南向政策以來,臺灣對新南向18國的貿易順差,幾乎就像溜滑梯一樣,逐年下滑。從2016年7311億元,一路下滑到2020年4100億元,整整少掉3211億元,衰退幅度則高達44%。單純從國民所得支出面來解讀,貿易順差代表的是對經濟成長的實質貢獻。亦即,順差愈多,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就愈多;順差愈少,貢獻經濟也就愈少。據此觀之,新南向貿易順差逐年衰退的背後,明顯意味着,臺灣近幾年的經濟成長數字,其實是被新南向政策給拉低了。至少在貿易這個環節,確實如此。

另外,與貿易息息相關的投資數字,表現也幾乎如出一轍。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20年臺灣對新南向18國投資件數下滑到只剩175件,大減34.5%,而投資金額雖微幅成長1.4%,但28.3億美元的數字,卻遠比新南向政策實施前的2015年35.3億美元,足足少掉7億美元,衰退幅度高達2成。撇除疫情因素不看,2019年同樣較2015年衰退21%,2018年甚至還衰退超過3成(32%)。

突顯兩岸供應鏈分工重要性

這都清楚代表着,即使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鼓勵廠商前往新南向國家投資,但基於現實考量,廠商並沒有一昧地盲從,而是依循市場鐵律,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政府妄想透過自身力量,去改變市場的大趨勢,只會更加造成資源的錯誤配置。而這也是新南向投資成效不彰最主要的原因。

相較於新南向的失敗,回頭來看看在民進黨政府大力阻撓下的兩岸經貿,呈現的是兩樣情。同樣是來自財政部與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2020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大幅成長14.6%,出口金額1515億美元、出口比重43.9%、貿易順差867億美元,全面改寫歷史新高紀錄。此外,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雖離往年巔峰時期有段距離,但在疫情衝擊下,卻仍衝出年增41.5%的亮眼成績

尤有甚者,當外界一股腦兒地認爲臺商正大舉加速撤出大陸時,金管會公佈的最新數據,卻打臉這樣的說法。據金管會統計,2020年前3季上市櫃公司在大陸投資收益2769億元,而歷年累計大陸投資收益匯回金額5280億元及佔比20.9%,紛紛創下近10年新高。顯見兩岸經貿及投資往來,不只沒有受到民進黨政府大力阻撓的影響,反而在疫情下,更加突顯兩岸供應鏈專業分工的重要性。

攤開新南向與兩岸的成績單,可以清楚看到,市場纔是臺商最後選擇的依歸。這也意味,當政策基於某些特定目的或因素,一面倒偏向某一方,而不顧市場趨勢,只會讓臺商更加難爲。

作爲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該讓臺商陷入選擇的困境。而應該用心傾聽臺商的心聲,順着市場趨勢,協助臺商發展。不然最後倒楣的,不但是衆多的臺商族羣,國家長期競爭力也將因而受損。爲政者,豈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