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抗中興奮劑下的危險選擇

社評

雙林選戰民進黨獲勝,這是繼四項公投之後,民進黨再一次全勝。失敗者沒有檢討勝利者的權利,更要接受選民的集體選擇。但也不能擴張解釋,認爲民進黨年底與2024大選必勝,更不表示民進黨在臺灣安全問題上也會全勝。

中國不是不醒的睡獅

四項公投與雙林選戰,與政權更替無關,但府、院、黨、側翼媒體與網軍全面動員,把「抗中保臺」訴求極大化,其實是ㄧ種「欺敵戰術」。把兩場無關緊要的選舉操作成「民進黨贏等於臺灣贏,等於中國輸」,這種推論邏輯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所說「臺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就等於美日同盟有事」如出一轍。

事實是否如此呢?就看日前召開的美日外交、國防2+2會談,在談到「臺灣有事」時,日本極盡全力避談這個話題。日本對中國的利益內卷很深,尤其是經濟利益方面。中國希望跟亞洲地區進行經濟融合,而不是使用軍事手段改變東亞現狀,所以大陸積極參與亞太一些新成立的經濟組織,日本歡迎大陸這種融合政策。

WTO功能弱化後,亞洲地區先後出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性經濟整合體,中國的態度非常積極,主導RCEP成立後又表明加入CPTPP的意願,表明中國有意加入高品質的貿易協定,美國卻選擇退出。

美國拜登政府延續川普政府限制自由貿易及自由市場的做法,使得美國停下了融入亞洲的腳步,美國的退縮並不能阻止中國更加融入區域的決心。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將使美國自絕於亞洲區域融合之外,因爲亞洲不會加入對中國遏制的行動。美國若以軍事力量主導對中國政策,最後會自食其果。

不過,在美國兩黨一致反中的氛圍下,從川普到拜登兩任總統,無不希望以強化軍事手段達成遏制中國的目的。而民進黨政府受到美國反中氛圍的影響,極力接受美國的戰略指導,再加上選戰中自創的「抗中保臺」策略無往不利,民進黨迷失在抗中的「興奮劑」之中,忘了臥榻旁的中國可不是一隻不醒的睡獅。所以,民進黨選戰的「欺敵戰略」或許有效,但只要睡獅醒了,民進黨還能繼續迷惑臺灣人民嗎?

問題是,中國是否真的就是一隻睡獅,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日前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說,2022年兩岸關係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在今年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上,將提出「未來5年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也有可能會提出一些新的主張。」他還說,2022年臺海形勢基本格局的力量對比,會繼續發生對中國有利的變化。不過,孫亞夫也承認,儘管這些變化對中國有利,但還沒有達到整個改變臺海力量對比的狀態,臺海形勢的基本格局還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和統與武統皆是選項

大陸清楚,實力還不到可以隨心所欲解決臺灣問題的時刻,不會輕易採取武統之策。但孫亞夫也強調,越往後形勢越複雜,「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談判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只是,「和統」談判如果破裂,那還得「武統」。因此,孫亞夫說得很清楚:「不要把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因爲和平統一、武力統一都是我們黨對臺方略的兩種考慮、兩種選擇」。

大陸既然把和統和武統當成兩種策略的選擇,就代表中共到今年召開的二十大,即使再有什麼樣圍堵、遏制臺獨的新政策推出,也不會放棄和統方針,民進黨若繼續灌輸「抗中保臺」的迷幻藥,讓支持者抱持着「臺海終須一戰」的心理,深化兩岸民間對立情緒,苦果終將由臺灣人民自嘗。

臺灣到底該選擇跟亞洲國家一樣,採取對大陸的融合政策,還是跟隨美國的武裝,繼續當美國「遏制中國」的前沿棋子?若是後者,這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民進黨煽動式壓迫臺灣人民不理性選擇「抗中」的策略之下,「抗中」既然達不到實現臺獨的目的,民進黨就不該繼續以「欺敵戰略」迷惑人民做出抗中的危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