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國醞釀調整抗中路線
旺報社評
蔡英文過境美國行程一路低調,未會見任何聯邦官員,回程在洛杉磯與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才掀起小高潮。但會後麥卡錫表態,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他不會邀請蔡英文去國會演講,也沒有率團訪問臺灣的計劃,前國務卿蓬佩奧也未與蔡英文會面,可看出美國除了執政的民主黨有意降低蔡英文過境對美中關係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共和黨也表現出耐人尋味的低調。總體來說,蔡英文此行過境美國,美中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剋制。
美國高官有意訪中
美國政府與知識界,都在醞釀調整對中態度。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上月底在一場智庫對話中說,未來幾個月將可以看到,美中之間是否能重建有效、可預測、建設性的外交關係。他指出中美之間在設立護欄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美國需要與中方建立類似冷戰時期的熱線這類風險管控機制。
拜登總統已3度表態,希望與習近平主席會談或通電話,國務卿布林肯也希望依原先計劃訪中。據陸媒與港媒報導,美國商務部官員正在北京和上海訪問,爲商務部長雷蒙多投石問路,稍早也傳出財政部長葉倫有意出訪中國。如果兩位部長成行,將是2月國務卿布林肯因氣球事件取消訪華行程後,中美雙方高層的恢復訪問。
若說美國政界開始轉變對中態度或許言之過早,但美國畢竟是開放的民主國家,有自我批判與反思的傳統。越來越多美國媒體與學界認爲,這些年來的對抗,非但無法遏制中國,日益緊張的關係對美國與全世界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災難。
美國從十九世紀與中國接觸以來,出於宗教情懷,接觸與改變一直是對華交往的中心思想。但是隨着中國國力上升,堅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美國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過去的傳統路線。川普開始對中進行貿易戰與科技戰,放棄改變中國的想法。拜登基本上也是延續川普路線,更明確指出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性與威脅性。
布林肯在去年5月的一場演說明白指出,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越來越具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重塑國際秩序的國家。10月間美國先後推出《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防衛戰略》,都提到未來10年是關鍵,是美國如何「勝出」中國的關鍵時刻。表示繼川普之後拜登政府將繼續對中國新冷戰。
讓美國更有競爭力
中國崛起固然對美國產生一定的壓力,但是學者指出對中政策的轉變主要還是來自心理底層的恐懼與缺乏安全感。我們從氣球事件到抖音的國會聽證會都可以看出美國越來越多的內在焦慮。這種內在焦慮已經傷害了對中政策的理性討論,產生一種僵化的集體思維,認爲中美之間競爭是零和賽局,只有強硬對抗中國才能去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這集體思維形成了極端政治架構,綁架了兩黨,在國內也形成對中政策互相競速的競爭。美國無論對內與對外都落入自己設下的「中國陷阱」,陷入惡性循環怪圈,消耗了大量國力也讓內部分裂加劇。
美國爲此付出的代價還不只這些,美國媒體認爲爲了贏得與中國的對抗,美國正在付出最可貴的價值觀,包括言論自由、寬宏大量,以及美國文化經受得住挑戰的自信。越來越多對亞裔的仇恨言行,排斥中國留學生和華裔學者的行動,都讓美國價值失色。美國媒體認爲失去了美國價值,就算打贏了冷戰,美國也不再偉大。
一些學者也指出,全球化時代,中美惡鬥只會兩敗俱傷,也會導致全球經濟與氣候都陷入災難性危機。中美的貿易戰以及政治的對壘,對美國企業與民衆福祉都帶來負面影響,也造成全球性的成本增加和經濟動盪,面對氣候變遷等全球性議題,更需要中美大國的合作。美國應該更專注於讓自己更有競爭力、跑得更快,而不是壓制中國,阻礙中國的進步。
美國曾是個務實、理性、靈活的國家,相信自由民主體制具自我修正能力,如今陷入民粹主義與內部分裂危機,希望理性的美國趕快浮現,美中關係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