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慎防美債危機的外溢風險

社評

美國債務上限危機遲遲未解,政府瀕臨關門之際,美國第16大銀行矽谷銀行無預警宣告倒閉,一週內第3起金融機構倒閉事件,迫使財政部、聯準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緊急介入,史無前例宣佈提供存款人足額保證,以穩定市場信心。政府債務上限危機與金融機構倒閉事件,看似無關,背後其實有着千絲萬縷關係,深值警惕。

金融機構接連倒閉

「債券」是其中關鍵元素,過去數十年,美國政府不斷髮行債券,銀行追隨購買,債券價值隨着全球化與經濟繁榮、美元獲得全球信賴、市場需求不斷擴張而提高,繁榮的債市讓美國政府有花不完的錢,美國人享受愈來愈好的社會福利,金融機構與債券持有人也發大財。美國爲維繫全球霸權並滿足國內需求,政府舉債速度愈來愈快、規模愈來愈大。歐巴馬任內8年,美國債務增加約8兆美元,川普任內因疫情紓困,4年花了8兆,拜登兩年多花了7.4兆,債務規模從約24兆達到31.4兆美元,接近債務上限。

債務增加未必是壞事,只要發債有人認購就不會有問題。美國經濟量體與國際影響力大,美元流通性強,美國債券容易變現,總是有人願意買單。特別是對一些以固定收益爲主的大型退休基金或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來說,不管是基於流動性、獲利性或避險考量,美債是最好的選擇。

只是,自去年以來,由於烏俄衝突引爆地緣政治風險,加上美聯準會連18碼暴力升息,出脫美債成爲機構與個人投資者間的默契,也成爲全球債券市場的主流動向。全球持有美債規模高居一、二的日本與中國,2022年就分別減持2245億美元及1732億美元。因轉單效益對美出口大增的臺灣,外匯存底迭創新高,但2022年減持美債規模達250億美元。

更不用說根據野村統計,美國公債在2022年足足下跌12.5%,除創下63年來首度連2年下跌紀錄外,也是自1788年以來235年間的最大跌幅。凸顯美債堅若磐石的地位正逐漸動搖。矽谷銀行倒閉事件,表面上是流動性出現問題進而造成擠兌風波,背後與其所持有龐大美債資產價值減損有關。因爲隨着利率加速上揚,債券票面價值也跟着急速下跌,市場接手意願自然不會太高。

加深全球經濟衰退

尤有甚者,美債上限問題囿於兩黨惡鬥,遲遲未解,加深年中美國政府關門危機,讓市場投資人更爲擔憂。近期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就警告,若參衆兩院不提高舉債上限,美國政府可能最快7月就會違約,在無法完全履行政府義務前提下,美國經濟將蒙受龐大損失。以最近一次川普政府停擺35天爲例,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調查指出,這段期間美國經濟損失就高達110億美元,平均每天損失3.1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債危機影響的不只美國,外溢效應會擴散到全世界,加深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美聯準會主席鮑爾日前在國會聽證會上強調,如果美債上限問題無法順利解決,不只會對美國經濟造成長期損害,也會對全球金融市場與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特別是當前全球經濟正飽受通膨與升息所苦,衰退疑慮日益高漲,一旦美債危機成真,勢必會火上加油,將全球經濟推向更爲衰退的深淵。

另一方面,因美債危機而起的美元信賴問題,是必須提防的外溢風險。儘管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貿易、投資及儲備貨幣,短期國際地位仍難以撼動,但隨着大多數外國央行、機構及個人普遍減持美債,整體美債境外持有比重已從2008年高峰48%一路下滑至31%,連帶也削弱美元信用,衝擊美元作爲國際主要通貨的長期地位。

而美元信賴出現問題,除會造成美元資產被進一步拋售外,也會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對此,全球都須嚴肅以對。尤其是對大陸而言,不能抱持幸災樂禍的心態。美國是大陸最大出口國,代表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出口不利,美債危機一旦失控,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全球經濟都將陪葬,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焉能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