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把握拜習會外溢效應

社評

經過將近半年的磋商談判,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即將於舊金山會談,象徵美中兩國關係的止跌回穩。這段期間,習近平接見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戰略家季辛吉、加州州長紐森、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等人,大陸外長王毅10月下旬赴美,會見美國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布林肯,上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訪美與美國財長葉倫會談,確認中美經濟不脫鉤。中美降低對抗、管控分歧的訊號,可望對緊繃的東北亞區域政治產生緩解作用。

中美釋壓 緩解東北亞

韓國總統尹錫悅上臺後,主張親美和日,日韓和解有大幅進展。7月北約舉行峰會,日韓同時獲邀。8月在大衛營舉行三國領袖峰會並發表《華盛頓宣言》,美日韓結盟制度化。日韓與美國、北約的加速合作,引起中俄朝三國的緊張。中俄進行多次穿梭日本週邊的海空軍演,俄國與北韓更是加強軍事交流,強化北韓軍事力量。看似東北亞有重回冷戰時代對峙的場景,但是中日韓經貿關係密切,脣齒相依,真要重回冷戰對三方而言都要付出極大代價。

中日貿易額從2011年突破3000億美元以來,除2015、2016兩年外,一直保持在此水準,2020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爲日本最大出口國。2021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3600億美元,中國連續18年位居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韓國出口比重高達25%。但是美中科技戰與貿易戰打亂供應鏈,加上中國產業升級,對日韓零組件需求降低,且終端產品競爭力提高,日韓對中貿易順差開始出現逆轉。美國前總統川普鼓吹「美國優先」的經濟民族主義,現任總統拜登蕭規曹隨高談「買美國貨」(Buy American),因此中國仍是日韓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

除了經貿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中方與俄國、北韓關係更趨緊密,世界火藥庫一一炸裂之際,日韓擔心東北亞或臺海成爲下一個引爆點。日韓意識到,雖然有了美國的軍事承諾,但仍要與中國維持良好關係,才能確保東北亞的安全與穩定。基於經濟復甦與區域安全,特別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訪問北京,意味氣球事件不再影響中美關係,日韓也開始調整與北京的關係。

北京善意 和解開新局

在經歷領土糾紛與核處理水排放爭議之後,中日雙方都有意放緩緊張關係。10月2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互致賀電,慶祝《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週年,鹹認是兩國尋求改善的契機。接着日本政府內閣會議宣佈,駐印尼大使金杉憲治接任垂秀夫成爲新任駐華大使,他並非傳統外務省中文研修班出身,岸田文雄希望借重他豐富的外交經驗,特別是他嫺熟亞洲事務,擺脫包袱,爲日中外交打開新局。

尹錫悅上任後中韓關係倒退,但劇烈變動的地緣政治與經濟,促使兩國基於現實的需要必須改善關係。8月北京將韓國列入第三批允許開放團體旅遊的國家名單,解除了大陸旅遊團赴韓旅遊的限制,首先對韓國釋放善意。9月時韓國接待中日高層外交官員,舉行三邊會議,此舉被視爲要緩解北京對日韓與華盛頓加強合作的擔憂,並可能爲年底三國領袖峰會探路。

10月間韓國派出官員及企業代表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11月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在日本會談,磋商日本核處理水及氣候變遷議題。韓國駐中國大使鄭在浩在6日表示,韓國、中國與日本正就三國外長於11月底在釜山舉行會晤進行準備,預計將商討三國領導人峰會籌備事宜。如果成行,將是穩定東北亞政局的大事。

世界進入G2格局,許多全球議題都有待中美共識,世界各國莫不密切關注中美互動。拜習會的意義不只是中美關係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確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依舊存在。這個訊號將產生外溢效應,所以澳洲總理艾班尼斯高調訪華,中日韓關係也正在改善。這樣的和平大潮,臺灣要懂得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