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灣Z世代爲何愛上小紅書

社評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的陸生抵臺參訪,陪同的臺灣學生同樣屬於2000年後出生的Z世代。有別於10年前,因「太陽花學運」導致兩岸青年網路衝撞,臺灣Z世代因愛用小紅書,兩岸「小紅書世代」有許多共同語言,將對兩岸關係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

Z世代的共同語言

臺灣年輕人「小紅書熱」並非新聞,大陸青年學者賈選凝日前於《臺海研究》發表論文,對小紅書獲臺灣Z世代喜愛和認同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是僅見的學術研究成果。賈選凝認爲,小紅書創造了一套去政治的「認同形塑機制」,透過流行文化分享與「女性溝通風格」等特質,不僅令臺灣年輕人認識到大陸「先進」的一面,也讓兩岸年輕人在潛移默化間形成社羣意識。

小紅書效應在臺灣Z世代擴散,本質是大陸硬實力、軟實力的綜合展現。首先,小紅書本身就是大陸網路經濟的產物,若不是大規模的市場與創新科技的競爭,小紅書豈能成功打造出資訊完備、親近用戶的優勢而勝出。其次,小紅書能吸睛臺灣Z世代,證明大陸年輕一代生活優渥、思想新潮,能與國際接軌,大陸不再是老一輩臺灣人眼中「又土又窮」的代名詞。

不過,這些原因還不是小紅書「打入」臺灣Z世代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小紅書來自市場,親近民間、遠離政治,不是官方在「對臺工作」邏輯下,所打造的任務性媒體或宣傳平臺。臺灣年輕人專注於小紅書的高品質內容,不受兩岸意識形態分歧的干擾和影響,反而讓兩岸年輕人找到共同話題,逐漸融爲一體,成爲兩岸融合「不是樣板的樣板」。

正如賈選凝論文的發現,小紅書可以將統獨立場、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兩岸年輕人,帶入無涉政治、迴歸日常生活議題的互動語境內,臺灣一向排斥簡體字,小紅書卻普遍被臺灣年輕人接受,與抖音、微博等充斥「統獨論戰」的平臺迥然不同。

在大陸官方看來,對臺工作必須「講政治」,反獨促統是「最大的政治」,翻看所有檯面上大陸主辦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動輒以「民族復興」、「祖國統一」等政治概念作爲結尾。同理,民進黨也把任何具有大陸色彩的東西都披上統戰外衣,引導逢中必反,甚至逢中必恐,這也使得兩岸民間交流往往墜入政治漩渦。以美妝、生活等「去政治化」爲主題的小紅書,破解了上述怪圈,臉書、貼吧上的「出征」亂象化爲無形。

融合關鍵是人性化

小紅書已成爲兩岸交流的「去政治化」平臺,也將帶來「去政治」的融合效果。回顧過去10年,大陸也曾透過網路爭取臺灣青年認同,各個對臺媒體、地方臺辦也推出五花八門的「臺字頭」的APP或新媒體,但在臺灣知名度不高、使用者更是寥寥無幾,沒有官方色彩的小紅書卻成爲臺灣青年認識大陸、親近大陸的捷徑,對40年來致力於兩岸關係的有識之士而言,應該有非常多的啓發與借鏡。

賈選凝對小紅書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與總結,認爲人性化的「女性溝通風格」,是促進兩岸青年自然融合的關鍵。開啓了一個過去鮮有人研究的課題,那就是兩岸交流的「柔性論述」。衆所周知,大陸對臺論述完全基於民族、歷史、政治的宏大敘事,基調偏向剛性、陽性,這種風格符合大陸主流輿論,卻讓重視個人、追求「小而美」的臺灣青年世代感到陌生,小紅書的興起,提供了有別於大陸說教式的另一種兩岸溝通模式,這又與前述「去政治化、去政績化」的底色是分不開的。

小紅書已成爲兩岸年輕人融爲一體的「秘密花園」,這是沒有政治色彩、超越政治分歧的寧靜一隅,值得兩岸共同珍惜和培育。後浪推前浪,大陸官方希望與臺灣各界,尤其青年打交道,可以從小紅書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