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的魔幻主義“墨法”

王鐸用墨是其風格的主要特徵,主要是對漲墨、渴筆的運用。無墨處求筆,無筆處求墨。形在心中,意在畫外,境由心造,注重虛景的營造。

從歷代經典作品來看,對墨法的有意作爲,還沒有像王鐸這樣全面、大膽,並有着明確的審美指向。

王鐸《雒州香山作》立軸 綾本

北京匡時2010秋拍 成交價4536萬元

墨法不僅營造了一種新的筆墨形式,點畫外象,也顛覆了一貫的形象性思維,更解構了二王以來一統的點畫外形。這種墨法不僅超越了元之前的烏黑光亮、溫潤的視覺要求(實用),還一改以往“墨趣”式的隨性之態,如,宋人尚趣,在筆墨中不免淡墨、刷筆等其它墨趣的產生。

蘇軾 寒食帖

元以來出現了漲墨現象是小規模的,傳統書寫的審美慣性還在干擾着像楊維楨、祝允明、徐渭等這樣的“狂者”。

徐渭與王鐸

在王鐸這裡似乎把漲墨作爲一種尤爲突出的技能、取向,不斷創作,最終蔚爲大觀。而且,這種漲墨在延續的書寫中,隨筆中墨量不斷減少的運轉,靠運筆的快慢、用鋒的變化,又不斷生成各種墨色變化,常常飽蘸水墨一筆完成,形成漲墨—潤筆—淡墨—飛白—焦 墨—渴筆等一個不斷變幻並自然延續的行筆過程。墨隨筆運,水墨交融,墨中有筆,以筆生墨。

王鐸《萬騎爭歌楊柳春》

不僅如此,這種一連串的墨色變化,在章法的構建中趨於穩定、和諧,使得縱軸作品在形成中不至於單調,反而顯得充盈、飽滿。

墨法的彰顯把書寫轉向了現代色彩。黃賓虹講: “書畫之道,不外筆法、墨法、章法。” 墨法的高度已經取代了一貫堅持的“結構”。

而書法中墨法的高度,在實際的操作上,是由王鐸來完成的。而且,在視覺上,這種一連串的墨色轉換所導致的點畫組合猶如建築中木結構的羣體交融,鑲嵌成塊,使得“脊柱”感更爲明顯。

創建於2014年,總第2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