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寫給七年級:夢想,晚點實現比較好
文‧藍白拖
我們可以有什麼的生活?
今年,我29歲,2年前結束旅行後,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10個月後離職。
一個人在臺北,每天超過8小時以上在鍵盤上揮舞,打字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腦袋運轉速度,右手經常要送去維修。
起初一個月,心情很糾結,一個快要30歲的男人,沒有車、沒有房、沒有存款,又沒了固定收入。身旁同年紀的朋友,努力找錢、找房、找婚姻,說他們生活單調嗎?但有時還挺令人羨慕。
問了一輪朋友,到底工作是爲了什麼?真的只是混口飯吃?答案很多、很複雜,卻沒有一個能聽進心中。
每天看着報章媒體大言不慚的評論6年級很辛苦,7年級不吃苦,8年級受不了苦。似乎要活在臺灣50年代,努力纔會被歌頌。而我們7年級拼了命撞得頭破血流,灑出來的不是血,只是廉價的蕃茄醬汁。
自己看似一無所有,還是有地方住、有飯吃、有體力,如果硬要說是幸福,也只稱得上是「平價」的幸福。
7年級的生活,很瘋狂、很刺激、很理想、很無奈、很有意思。
我們都把生活想得太美好
過去,在學生時期,補英文、補數學、補才藝,腦袋的問號越補越大,卻總認爲出了社會可以有好生活。
現在,出了社會,補朋友、補感情、補負債,人生的不明確越補越怕,卻總認爲進到更好的職場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20出頭剛出社會,沒有什麼好怕;
30出頭剛入社會,好怕什麼都沒有。
前幾天有位收入不錯、住在天母的友人,進到便利商店看着兩位小妹妹手裡拿着28元,趴在地上討論該買什麼糖果好,臉上帶的笑容比糖果還甜,還純真,還簡單。友人說:「我們這麼努力追求成功目標,笑容卻離我們越遠。」。
也許,不要把生活想得太美好,不要有太多物質慾望,就更能懂得享受眼前的簡單生活。
品嚐「熬」的過程
學生熬久,總會變老師;小孩熬久,總會變父母;職員熬久,總會變老闆。
人生好比熬湯,「時間」如同火侯,大火容易焦,人生太早成功容易驕傲;小火不易滾,如果太慢成功容易沒耐心。
7年級看似一無所有,壓抑最多,但也最有力量改變社會。當助跑距離越長,跳躍的爆發力也越強大;7年級可能已傷痕累累,早被打倒,但早點倒地,更有體力早點爬起來,一個人不畏懼失敗才叫真正的成功。
在國外成功或許只需一年,但在臺灣可能需要10年,同樣都是成功,但大多數的人寧願要外國人的認同,連掌聲也想要「世界級」。
有時在其他國家的世界地圖上找不到臺灣,那又如何?臺灣不會因此而消失。只怕嘴巴有臺灣,心中卻沒有。
臺灣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不知該如何選擇;不是7年級沒有理想,而是理想太多,才容易受傷。
7年級,不能再靠單打獨鬥,不能再一成不變,不能再妄自菲薄,要懂得用智慧「熬」出頭。
我們需要的是改變
臺灣一直在改變,只是變得更亂、更奇怪、更不公平。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滿意的體制中,有人變得更容易抱怨,更容易忍受,更容易批評,漸漸變成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卻渾然不知。
如果讀書只是爲了讓你變得越討厭知識,爲何要讀書?
如果工作只是爲了讓你變得越討厭付出,爲何要工作?
如果出國只是爲了讓你變得越討厭臺灣,爲何要出國?
7年級要改變,需要一點「理性的叛逆」。
如果我們討厭職場裡頭的付出,那就憑自己的本事離開職場創業。
如果我們討厭自己出生在臺灣,那就憑自己的本事移民去國外。
改變,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可能更好,可能更槽,必須更有勇氣承擔改變後的風險。
你敢不顧一切的做想做的事嗎?
旅行東南亞時,遇到一對夫妻,非常羨慕當時一無所有的我,他們告訴我:「30歲前一無所有,30歲後纔不怕它。」聽到差點沒暈了過去。怎麼可能有人羨慕一無所有的人?當下才意識到年輕的可貴,自認是一個最棒的禮物。
年輕時不顧一切去追求想要的,可能是爲了出人頭地、爲了愛情、爲了自由,這算是衝動嗎?我想是的。人生不就一次18歲,如果不爲了心愛的人而努力,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人生不就一次25歲,如果不好好在職場打拼,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人生不就一次30歲,如果不好好認識自己,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
不顧一切爲的是什麼?很簡單,不想留遺憾罷了。
夢想,不要太早實現
25歲時的夢想是當藝術家,以爲藝術家纔可以改變世界,幸好夢想一直沒實現,直到30歲才發現,改變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太早實現,可能還會侷限未來。
以前覺得夢想太多,不夠實際,真正完成其中一項後,才發現所謂的夢想是「令你害怕的事」。當你願意給自己機會正視害怕,纔有機會達成夢想,如果不願正視害怕,怎會知道眼前的敵人在哪,該如何擊倒它?又該如何實現夢想?
夢想很多,害怕會變多,敵人也就越多。但敵人越多是好事,因爲打不倒你的敵人只會使你變得更堅強。
我現在的夢想是把文字寫好,順着自己的心,做一件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永遠期待明天的自己。
今天,字寫完了,依然一無所有,只是一位比別人晚點放棄夢想的7年級生。
●作者藍白拖,7年級揹包客,曾任永大機電、士林電機業務銷售員,目前專職文字創作,已出版2本作品,臉書粉絲團。以上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