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見布林肯 中美高級官員1個月5次頻繁互動

王毅見布林肯,中美高級官員一個月五次頻繁互動。圖爲7月7日中美參謀首長視訊通話。(環球網)

大陸《環球時報》環球網9日報導,據中國外交部消息,經中美雙方商定,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在出席二十國集團外長會期間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這將是6月10日中美防長在「香會」期間會談後,中美高層之間的第五次互動。此前四次會談或通話中,「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四不一無意」「應約」「臺灣」「烏克蘭危機」等成爲中美通稿中高頻出現的詞彙。

分析人士普遍認爲,9日中美外長會談中,「落實元首會晤」「臺灣」「烏克蘭危機」等議題都會被再次提及。而對於此次會談的成果,他們則普遍持謹慎態度。

《環時》報導,分析認爲,中美高級別官員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頻繁互動十分罕見。大陸多名專家表示,這顯示出儘管中美矛盾非常尖銳,但不陷入戰略對抗和動盪是雙方的底線。而高頻出現的「臺灣」「烏克蘭危機」等詞彙正是當前中美關係面臨的最大難點與挑戰。

公開報導顯示,今年6月10日,大陸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9屆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舉行會談;3天后的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盧森堡舉行會晤;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財政部長葉倫視訊通話;緊接着,7月7日,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應約與美軍參聯會主席密利視訊通話。

《環時》報導,閱讀上述中美會談或通話的中方通稿發現,4次互動中雙方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到「落實好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此外,在上述4篇通稿中,「臺灣」出現過3次,美方承諾的「四不一無意」出現過兩次,「烏克蘭危機」出現過3次,其他表達「相互尊重」「保持溝通」等意思的詞彙也經常出現。

《環時》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指出,最近一個月來,中美高層間的高頻互動其實都圍繞着同一個主線,即「落實兩國元首在今年3月達成的共識」,更具體說就是,加強接觸對話、減少誤解誤判、妥善管控分歧,「無論是臺灣議題,還是美方承諾的『四不一無意』,本質上都是上述中美關係定位的延伸。」

刁大明說,近期兩國間的密集互動顯示出,中美各層級間的溝通是順暢且坦誠深入的,旨在減少誤判,管控分歧。「尤其兩次軍方溝通格外值得關注,這對中美雙方確定『託底』機制,穩定雙邊關係有着積極意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分析,除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外,促成中美高層在短期內頻繁互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儘管中美矛盾非常尖銳、複雜、難解決,但雙方有同一個底線,即避免陷入進一步動盪甚至戰略對抗。「用美國人的話說,這叫作『護欄』,用我們的話說,這叫作『妥善管控分歧』」,他表示,這是雙方的共同需求,並已就此展開實際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高層的密集互動正值俄烏衝突牽動全球關注之際,而美國經濟自身在疫情之下也面臨較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刁大明稱,面對上述局面,華盛頓存在一定動力與動機加強同中國的溝通。

「不過,如果美方真正希望解決問題,就應當以建設性而非污衊和施壓的態度,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來和中國溝通。在經貿等領域也是一樣,如果美方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就應調整加徵關稅等錯誤措施,而不是採取一邊說要取消關稅、一邊又威脅出口管制等兩面性的做法。」

楊希雨則認爲,「臺灣」「烏克蘭危機」等成爲近期中美互動中高頻出現的詞彙,恰恰折射出當下中美關係的最大難點與風險點,「從中方的國家利益出發,中美間最大的風險在於臺灣議題的日益升溫;而對於美國來說,隨着華盛頓加大對俄烏衝突的介入,但又遲遲無法達成效果,他們認爲應當進一步向中方施壓,儘管我們都知道他們的目標顯然無法達成。」

楊希雨強調,這正顯示出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與棘手性,以及管控分歧在實踐中的難度。

「考慮到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一次會談或幾次會談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楊希雨說,中國一直歡迎同美國在各個層級展開交流以穩定雙邊關係,但重要的是,美國應採取具體行動,修正此前的錯誤政策,而不是僅僅重複口頭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