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之王,要換成比亞迪了?

“網約車神器”之爭,在秦 Plus與軒逸、朗逸間展開。

撰文|趙晉傑

編輯 | 王靖

喊出“在中國汽車市場10萬-20萬元價格帶擁有產品定價權”的王傳福,又一次揮起了價格屠刀。

從比亞迪秦PLUS降至7.98萬元起開始,2月19日-3月1日,短短12天時間內,王傳福以推出榮耀版的方式,對秦PLUS、漢、唐、宋PLUS、宋 Pro、海豹、海豚、驅逐艦05等八款主力車型來了波集體降價。

比亞迪的王朝與海洋系列 圖源:比亞迪官網

任正非只是把冷風吹向了華爲每一個人,王傳福則以價格戰的方式,讓每一家車企都爲之戰慄。

爲了應對比亞迪開年後的降價攻勢,長安啓源將旗下A05車型降至7.89萬元限時起售,與比亞迪一起打出了“電比油低”的口號;北京現代則將旗下A級轎車伊蘭特降至7.58萬元起售,做出“油‘比’電強”的反擊姿態。

特斯拉也以8000元限時保險補貼優惠政策,加入由比亞迪掀起的新一輪價格戰中,但與去年引領行業大打價格戰的風頭相比,進入2024年的特斯拉,由於Model 3、Model Y主力車型降價幅度均未能打破歷史低價,其風頭正在被比亞迪搶走。

降價,成爲車企促銷的有效手段之一。去年12月,比亞迪秦PLUS通過降價1萬元,將起售價拉低至8.98萬元的方式,助推比亞迪卡點完成年銷300萬輛既定目標,2023年累計銷量302.44萬輛。

在衝擊2024年年銷400萬輛新目標之際,“降價法則”被王傳福再次祭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賣出更多汽車之外,率先開打價格戰的比亞迪,或許也有着向當下網約車之王地位發起猛攻的心思。

有比亞迪王朝網銷售告訴盒飯財經(ID:daxiongfan),“買秦PLUS的用戶中,除了家用代步外,更多的便是用來跑網約車,其網約車神器稱號,絕非浪得虛名。”

但將秦PLUS放在一衆燃油車中對比,其距離真正稱王仍有一段距離。懂車帝數據顯示,近一年的A級轎車中,日產軒逸賣出37.6萬輛,位居第一。大衆朗逸賣出35.1萬輛,位居第二。比亞迪秦PLUS則以32.3萬輛銷量,位列第三。

在入門級轎車中,價格往往是決定用戶購買意向的核心因素。憑藉定價權優勢,首次將秦PLUS起售價拉低至與軒逸、朗逸同一價位區間後,從定位權上,王傳福又迎來重塑新能源車在網約車市場地位的機會。

但最終能否重塑成功,同樣要看軒逸、朗逸們的反擊力度。秦PLUS降價之前的1月份,軒逸月銷量38775輛,朗逸月銷量25988輛,比亞迪秦爲21767輛。

“秦PLUS的這波降價對A級燃油車的衝擊肯定非常大,但這種影響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用戶對車企)讓價的預期高,持幣觀望情緒也會進一步加重。”國投證券研究員李衝分析道。

價格帶來的性價比優勢,令軒逸和朗逸長期霸榜中國A級轎車市場,並由此成爲網約車主的最愛。

比亞迪秦降價之前,官方指導價10萬元左右的軒逸,經銷商可以給到7萬元上下的優惠價,朗逸價格區間也基本保持在7萬-8萬元。與此同時,2023年初的比亞迪秦,起售價接近10萬元,即便年末降至8.98萬元,也毫無價格優勢。

藉助性價比優勢,過去近十年間,軒逸、朗逸在國內擁有着一個龐大的保有量市場,其帶來的直接好處便是零部件易配,維修成本低,後者恰恰是網約車司機最爲看重的幾大購車因素。

不容忽視的另一客觀現實是,在新能源車蓬勃發展的十年間,儘管在增速上新能源車將燃油車遠遠甩在身後,但高企的售價和維修成本,同樣造成新能源車“省油,不省錢”的尷尬認知,爲網約車司機豎起了一道輕易不敢嘗試的屏障。

眼下,隨着王傳福將比亞迪秦PLUS降價至7.98萬元,電車價格首次有了跟燃油車掰一掰手腕的資格。

根據官方公佈的信息,秦PLUS榮耀版並非通過減配製造出的降價空間,反而還升級了智能語音連續通話功能,及智能上下電功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加量降價。

去年剛剛提車秦PLUS的河南車主劉璐,儘管爲比亞迪的降價背刺而心疼,但依然肯定了其在駕駛感受和配置上的比較優勢,“當時看高配版的軒逸經典,價格也在10萬左右,但車內除了一個導航,幾乎再找不到像樣點的配置,智能化體驗更是奢望,總體感覺就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比亞迪不斷降價蠶食軒逸、朗逸潛在車主的背後,離不開其規模效應和供應鏈成本的下降。

自2022年4月宣佈徹底停產燃油車,全面轉向電車研發以來,趁着新能源東風的比亞迪,一路高歌猛進,2022年汽車銷量達到186.85萬輛,2023年銷量突破300萬輛,不僅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還進一步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

數百萬汽車銷量累加的規模效應,給比亞迪帶來的直接收益便是,其成本下降的速度已經大於價格下降的速度。2023年三季度,比亞迪單車價格環比下降0.3萬元,帶動銷量同比暴漲132%,銷量增長則進一步攤薄了製造和折舊成本,使得該季度單車成本環比節省0.9萬元。這也意味着,降價不僅沒讓比亞迪虧錢,反而賺得更多了。

碳酸鋰價格暴跌帶來的電池成本下降,則在客觀上又爲比亞迪降價創造着有利空間。

2023年,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從年初的52.5萬元/噸,暴跌至年末的10.3萬元/噸,跌幅超八成。據36氪報道,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等電池廠商,正計劃將電池價格推進到0.3元/Wh時代。僅僅一年前,電池價格還維持在約0.9元/Wh。

高盛預計,2024年比亞迪的電池成本還將下降22%,這也意味着,王傳福仍然手握充足的調價空間。

從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汽車時代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幾乎都將網約車市場看作了重要的銷售渠道。

比亞迪一度與滴滴合作,爲後者定製了網約車專屬車型比亞迪D1。正在進行破產重整的威馬汽車,曾上線出行平臺“即客行”,佈局旅遊租車和分時租賃領域。小鵬汽車也在廣州試運營“有鵬出行”,該出行平臺上僅支持小鵬自研車型。

新勢力之外,寄望於網約車平臺來消化部分產能的名單中,更多充斥着傳統車企的身影:吉利推出了曹操出行;上汽上線有享道出行;廣汽則打造瞭如祺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網約車領域的成功試水,某種程度上還成了廣汽新能源改名爲廣汽埃安的助推力。

2019年4月,廣汽新能源對外發布首臺真正意義上的純電量產車——AION S,兩個月後,廣汽主導的如祺出行在廣州正式上線試運營。進軍出行市場之後,AION S銷量水漲船高,由此被外界打上了“網約車專用車”的標籤。在2020年的廣州車展上,原本作爲廣汽新能源旗下品牌的廣汽埃安,正式獲得獨立,廣汽新能源也正式更名爲廣汽埃安。

根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測算,2023年,全國網約車新車接近85萬臺,其中新能源網約車加速增長達74萬臺,埃安以近22萬輛排名第一,比亞迪以19萬輛位居第二。

藉助新一輪價格戰,一邊從軒逸、朗逸等燃油車地盤瓜分市場的比亞迪,另一邊也正在利用降價後的宋PLUS、宋 Pro等10萬-15萬元價格的車型,擠佔埃安的生存空間。

宋 Pro 圖源:比亞迪官網

這場從去年持續至今的車企價格戰,儘管由新能源車企發起,但在需求減緩的危機面前,不得不跟進降價的燃油車型,其降價幅度尤甚於電車。

易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2023年1~9月的平均降價額爲每輛2.6萬元,與2021~2022年的1.5萬~2萬元相比,降價幅度急劇擴大。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車的降價額同期超過3萬元,降幅是新能源汽車的近三倍。

在網約車市場的低中高各個價格段均有佈局的比亞迪,成了攪動燃油車型跟進降價過程中,無法避開的競爭對手。

專車市場稱王稱霸的凱美瑞,各地經銷商也給出了4.5萬~5萬元的降幅,雅閣價格基本被鎖定在了15萬元區間,同處B級車的天籟,價格更是跌破15萬元。

國投證券李衝認爲,價格戰在很大程度上與國內汽車市場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矛盾相關。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2月份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爲64.1%,同比上升6.0個百分點,環比上升4.2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於50%榮枯線之上(庫存預警指數越高,反映出市場的需求越低,庫存壓力越大,經營壓力和風險越大),汽車流通行業處在不景氣區間。

隨着2024年大量新車上市,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趨勢在短期內仍難以改變,價格戰的硝煙,也將隨之愈演愈烈。

比亞迪秦PLUS將起售價降至7萬元區間的行爲,拉長時間線來看,可以視爲是對軒逸、朗逸在節前率先降價的某種防守反攻。

節前,軒逸喊出“油比電穩”口號,部分經銷商打出6.98萬元起售價,朗逸售價也降至6.99萬元起。憑藉大幅降價,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前五週,軒逸、朗逸讓秦PLUS的市場份額同比下滑了3.1%。

在比亞迪秦PLUS降價至7.98萬元後,軒逸、朗逸們還能否繼續在網約車市場攻城略地,並擔起品牌出貨量的重任,又開始平添變數。

藉助網約車司機的支持,軒逸已經成爲整個日產在中國最後的牌面。2023年,日產中國銷量同比減少16%,降至79萬輛,過去九年來首次跌破百萬輛大關。其中,軒逸則憑一己之力佔到日產年銷量的近48%。

雖然曾經作爲第一大市場的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浪潮打擊之下,其需求在急劇萎縮,但放眼全球,日產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中國市場之外,日本、北美和歐洲等其他重要地區,日產的銷量都在迎來回暖,北美取代中國,成爲日產第一大增速市場。“這有助於抵消中國具有挑戰性的市場環境。”日產方面表示。

受益於全球其他地區的良好表現,日產汽車甚至上調了2023財年的全年預期,預計全年淨收入較此前將增加4000億日元至13萬億日元(約6224億人民幣),淨利潤較此前增加500億日元至3900 億日元(約188億人民幣)。

潛在車主對新能源車在充電和電池安全上的種種疑慮,繼續維持着日產的當前風光。買車主打一個實用至上的汽配工程師張航,在去年反覆比較過電車和油車後,還是選擇買了輛傳統合資車以力求穩妥,“秦PUS降價對我來說衝擊不大,因爲當下的電車,買來保養、安裝充電裝,乃至保險費用,都要比油車貴和麻煩,再怎麼降價,在電池技術沒有突破之前,這些問題都是暫時難以解決的障礙。”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需開白請加小編微信:FrenchToa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