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不能“短”品質 走紅更要“走心”

人民政協網

第二時間

我們很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但我們會在第二時間權威發聲。第二時間,與您相伴。

今年春節期間,除了電影院裡的賀歲大片,在手機小屏上觀看微短劇,也成爲不少人的選擇。這些以“短、平、快、爽”爲特點的微短劇如“電子榨菜”“深夜泡麪”般讓人慾罷不能,其中一些更是成爲播放量近10億的爆款。

一方面是遠超市場想象的火爆,一方面是質量良莠不齊、盜版情況嚴重、誘導消費等問題日漸暴露。如何推動微短劇從高流量走向高質量,已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攀升至373.9億元,較2022年的101.7億元增長了267.65%,預計到2027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大關。

幾分鐘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個反轉,30秒一個推進,最後10秒再留個懸念……微短劇因鋪墊少、反轉多、劇情獵奇、爽點密集,讓不少觀衆直呼:“上頭”。但其魚龍混雜的內容和製作方式,也同樣令人擔憂。

讓人“上頭”的微短劇

不久前,41歲的王雨接到父親的“求助”:詢問怎樣才能在手機裡繼續看一部“短劇”。“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微短劇。”王雨說,她開始以爲父親想看的是幾大視頻平臺裡的電視劇,可接過手機才發現,這些劇集並不是視頻平臺裡傳統的橫屏播放電視劇,而是在一些小程序,甚至個人賬號中豎屏觀看的短劇。

“開始我覺得這些劇粗製濫造,無聊還浪費時間,讓父親也少看這些,省得被‘騙錢’。沒想到很快就被‘打臉’了。”因爲家裡老人才知曉微短劇的王雨因爲一天晚上失眠,從某短視頻平臺刷到一條短劇視頻後,便改變了看法。“太上頭了。雖然很多短劇表演浮誇,大部分情況下也能猜到劇情的走向,但還是會控制不住往下看,有時候看完一部劇還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圖源:光明日報

也正因如此,本來還阻止父親花錢的王雨自己也在短劇平臺上充值了幾百元。王雨說,大部分短劇平臺爲了吸引觀衆充值,一般前面十幾集都是免費的,看到後面纔開始收費。有時候即便充值了會員,一些特別的劇集還是需要單獨購買。“開始爲了防止自己上癮,我只是一集一集地購買,但沒看多少就又讓充錢,有時候還會被莫名續費,不知不覺幾百元錢就花了出去。”對此,王雨也擔憂,年輕人尚且被“套路”,不太熟悉智能產品操作的老年人就更有可能“誤操作”。

對於微短劇的內容,王雨認爲大部分確實“簡單粗暴”,只爲追求“爽感”,但也不乏“走心”之作。“之前特別火的那部《大過年的》,我也看了。裡面一些夫妻相處的細節讓人很有共鳴,而且劇情寫實,也有一定立意。”

微短劇怎麼就火了

近段時間微短劇的火爆,也吸引了不少政協委員的目光。他們在關注這一熱點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對於這個熱門賽道的“冷思考”。

“微短劇用極短集的方式來講述一個長故事,並主要以豎屏呈現創造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空間,其‘爆火’不是偶然的,背後有中國網絡文學20餘年來積累的大量題材和類型作爲創作基礎。多年來網絡大電影等形式的不斷探索與嘗試,也爲微短劇提供了重要動能。”對於微短劇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多重要素的深度結合,創造了微短劇這一新的影視類型和新的網絡文化形態。而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觀看、可以隨時進入退出的觀看狀態,以及故事本身片段化但又具有連續劇特性的敘事,對於當下年輕人都頗具吸引力。對於受衆來說,他們可以以一種娛樂化甚至戲謔化的方式在微短劇中得到某種想象性的滿足。

“豎屏微短劇順應人們的手機閱讀習慣,受到年輕人追捧,也爲講述貼近大衆生活的故事提供了新的平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特別顧問王衆一表示,微短劇之所以火爆,還在於其具有內容營銷和流量營銷的雙重屬性,融合了長劇內容植入和短視頻帶貨的特點,進而受衆對微短劇營銷形式接受度高,能夠和營銷形成高強度的互動,達到最佳營銷效果。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網絡文學作家蔣勝男則認爲,微短劇一方面擴大受衆羣體,一方面拓寬下沉市場,不同於長劇的藝術呈現,它更多起到情緒調節的作用,可以短時間內給人提供所需要的“精神休息”。

另外,在張頤武看來,微短劇爆發性增長,帶來了豎屏文化的新賽道;微短劇逐漸主流化,變成了一種新傳播和新類型;在大數據、AI等新技術加持下擴張勢頭仍然明晰,出現了一些代表作品。可見,成本低廉化、製作快捷化、傳播短線化、受衆小羣化的微短劇已經開始逐漸走向成熟。“微短劇,可以說是未來已來。”

高質量發展亟須告別“野蠻生長”

雖然時下各種微短劇越來越多、越來越火,但在流量與收益狂飆的同時,其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張頤武指出,目前微短劇發展的痛點一目瞭然:一是題材重複,同質化嚴重,大量劇目集中在一些網絡文學的固定題材中,缺少創新的作品。二是製作粗糙,整體質量不高,缺少突出的佳作。三是價值觀存在侷限,亟待提升的作品大量存在。四是行業存在相當多的不規範現象,盜版、抄襲等時有發生。五是微短劇的發展缺少正面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快速逐利傾向比較嚴重。六是行業處於高速發展階段,行業協會和相關管理機制等有待健全,平臺的正面作用還有待發揮。

“內容題材單一,質量不穩定;專業缺位,創作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內容評價體系,甚至個別作品存在低俗傾向,盈利與宣傳發行層面易陷入困境,這些都是目前微短劇發展暴露出來的短板。”王衆一坦言。

“同時也應該看到,有的微短劇作品背靠專業的運營團隊,卻缺乏良好的藝德藝風,不惜以低俗媚俗的內容吸引流量,進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蔣勝男表示。

幾位委員都提到,微短劇“野蠻生長”的背後,暴露出的是當前網絡視頻創作和監管的短板。當一個新形態走過“初生”時期的跌跌撞撞與“野蠻生長”,精品化與高質量便是其接下來的必由之路。

強品質、嚴監管,纔有核心競爭力

針對微短劇存在的問題,去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佈針對網絡微短劇治理的七大舉措,包括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覈細則》;印發《關於開展“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爲創作者指出微短劇創作方向;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等。在包容的同時加強監管,目的是推動短劇進入健康的發展軌道。

微短劇到底該向何處去?精品化製作、創新發展成爲行業共識。在政協委員們看來,強品質與嚴監管雙輪驅動下,微短劇纔有核心競爭力,才能走向精品化、高質量。

“首先,要加大對於微短劇發展的支持和引導。”張頤武建議,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可建立微短劇評優評選機制,如設立專門的微短劇獎項,舉辦微短劇較高規格的評獎,獎勵優秀作品。其次,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加強監管。對於微短劇的整體行業管理,可建立專門的機構,促進相關行業協會的建立,健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再次,對微短劇的企業、人才和平臺等相關方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王衆一看來,微短劇發展初期就應抓住機遇做好規範引導,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並對年輕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引導。一方面要強化示範引領,鼓勵製作方摒棄流量心態,抵制濫俗選題,聚焦現實題材,打造一批傳播傳統文化、普法、科普的正能量微短劇,發揮示範效應,助力精品微短劇“破圈”。另一方面,要明確政策法規,不給違規微短劇生存、滋長空間。還要建立短劇評估體系,引導用戶對微短劇進行評價和反饋,幫助製作團隊瞭解用戶需求,優化內容和製作。

“同時,建議推動行業引入專業機構和人才,鼓勵名影視公司、名導演、名編劇入局,發揮燈塔聚集優勢。同時也要促進新秀成名家,推動高質量創作人才的培養,可打造專業進修班,提供表演、創作、資金、法務等培訓支持。”王衆一表示,當下,短視頻空前活躍的市場需求,也要求不斷提升作品的價值和內涵,釋放出更好的傳播效果,進一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蔣勝男建議從“人”入手,爲網絡平臺中的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羣體開展業務培訓,幫助創作者強化理論基礎,提高專業及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應從思想性、藝術性、傳播力等多個維度,建立網絡文藝作品評優機制,創新開展網絡文藝類職稱評定、獎項評選等服務,增強網絡文藝創作者的認同感與榮譽感,同時在作品質量及思想道德風尚上加強微短劇的規範與監管。

另外,在蔣勝男看來,微短劇在創作中,要進一步加強文化自信,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挖掘優秀的文化元素,繼承傳統,守正創新,但同時也要摒棄糟粕,提煉精華,在文藝作品中,不僅要追求多元化發展,也要追求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

用好微短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除了在國內火爆,當前,微短劇在海外市場也高歌猛進,吸引了一批全球觀衆。

“微短劇以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爲源頭和雛形,但在全球化傳播過程中完成了不同地區的本土化,更具有適應度和靈活性。微短劇‘出海’,實現了中國文化、中國模式的全球性傳播。”在張頤武看來,微短劇已經具有全球性。對此,他建議可以增加激勵措施,提供更多支持,支持舉辦相關的國際性微短劇展映展播或微短劇國際性活動,讓微短劇的海外發展更爲順暢。

“目前,通過翻譯、本土化製作等方式,微短劇的全球化傳播正在加速推進中。而日漸成熟的國內微短劇也開始有意識地和國際傳播結合起來,向國際市場邁進。這不但有助於提升微短劇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爲微短劇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王衆一表示,新興傳播方式的異軍突起,影響面廣,且較易輻射國外,對這類平臺要加以引導,使國際傳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衆一認爲,優質的內容是提升傳播能力的根本。要用好微短劇這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用反映中國現實問題、有溫度和輻射力的作品和題材講好中國故事。要進一步探索微短劇高質量國際傳播新方式,讓更多優質的中國故事觸達海外用戶。“下一步,微短劇產業發展要在保證內容質量、加強行業規範化、拓展營銷策略和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不斷努力,才能提質升級,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行穩致遠地發展下去。未來,前景可期。”

記者:周佳佳 袁天雨(實習)

文字編輯:奚冬琪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覈: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