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臨朐:葡萄架下話“豐”景
9月的臨朐,溫潤中帶有一絲涼意,而在濰坊市臨朐縣冶源街道半截樓王舍村馮恩海的葡萄基地卻是一片生機盎然。
清早6點半,巨洋湖畔的晨霧還沒散,太陽躲在雲層後面。此時,馮恩海夫婦已經在家門口開始忙了,鋤頭、耙子、地膜、農家肥、複合肥……左一包右一袋,把小四輪車的後車鬥裝了個滿滿當當。
走進葡萄種植基地,卻未見葡萄的蹤影,映入眼簾的是一串串套着袋子的葡萄。老馮介紹說,眼下果子已進入成熟期,需要給葡萄透透氣,上上色。說完,待老馮一雙佈滿老繭的雙手靈巧地將一個個紙袋撕開,一串串圓潤飽滿、綠中泛黃的“陽光玫瑰”讓人垂涎欲滴。
據瞭解,老馮現在共種植着15畝地的葡萄,涵蓋了巨峰、陽光玫瑰等5個品種,一年下來滿打滿算能賺30萬元以上。
“沒想到這葡萄還真變成了‘金果子’!”老馮話語裡難掩驚喜,這要是在30年前,想都不敢想。
現年60歲的老馮,種植葡萄已經有37年了,是個地地道道的“老把式”。老馮說,剛開始種的時候,家裡零零散散種着七八畝地,雖然不躲懶,不惜力,但年景好時也談不上啥效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臨朐縣冶源街道歷來都有種植葡萄的傳統,大部分村民都以種植葡萄爲生。然而,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種植方式,不只是經營效益差。
村裡家家戶戶種葡萄的難,老馮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都說我們村的地適合種葡萄,可資源再好,經營不好,也白搭。”
被經營規模“散、小、弱”困擾的半截樓王舍村,要想靠葡萄實現鄉村振興,迫切需要走出一條新路。
“辦個合作社,既有財政獎補,又有金融支持,還能申請項目補貼,特別給力。”在一次農民培訓會上,街道幹部率先向老馮拋出了“橄欖枝”。老馮也不負衆望,2010年8月,他率先成立了臨朐縣恩海葡萄專業合作社,積極吸納社員入社,分散的小農戶都被他組織起來。
種植戶們入駐合作社後,由合作社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檢測、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真正實現了從田頭到市場,產業鏈條環環相扣,農戶們一下就種上了放心田。“現在我們就像一個‘甩手掌櫃’一樣,只管種就行,在家門口就端起了鐵飯碗。”合作社社員王成龍笑着說。
也曾有過“成長的煩惱”。加入合作社的第二年,葡萄的價格便經歷了一次大跳水,這讓老馮倍感壓力。如何打好“時間差”,讓葡萄產銷更有市場競爭力?
經過多次考察、爭取街道農機支持,老馮決定自己先搞一個高溫大棚種植試試水。沒成想,這一試,竟嚐到了高溫棚的甜頭。
“過去的種植模式粗獷,葡萄品質不高,成熟晚,一般在7月底、8月初纔開始供應,每斤只能賣到4塊左右,用上高溫棚,葡萄‘五一’就上市了,平均每斤能賣到15塊錢。”
有了成功的實踐,臨朐大力推動葡萄產業發展,在“擴”上發力,王舍村、紅新村等村級黨組織,牽頭成立了海浮山葡萄等6個專業合作社,葡萄產業面積達1.1萬畝。
雖說當年收入翻了番,但隨着種植技術的發達,“錯峰上市”的優勢也在逐漸縮小,老馮又一次遇到了“瓶頸”。
契機發生在2019年。這一年,臨朐縣大力發展電商產業,在全縣範圍內建成電商服務站14個,村級服務站點100個,同步配套物流、冷鏈,並發展起了“網絡直播+助農興農”新模式。
這讓老馮一下子來了精神。然而,直播帶貨對於年輕人來說尚有難度,對於當年55歲的老馮更是難上加難。“那時候對於網絡真的是啥也不懂,但是直播帶貨很火了,我覺得是個趨勢,所以再難我也要嘗試一下。”
“當時,我們冶源街道已經孵化出了不少的本土網紅,在這個契機下,我們成立了新媒體協會,把這些本土網紅有效組織起來,定期開展直播帶貨,並開設了直播課堂。”冶源街道黨工委委員劉楊說。
就這樣,老馮順利申請了海浮山葡萄抖音號並開始直播帶貨。直播間也從最初的一個人,慢慢到了上百人。然而此時準備大幹一場的老馮又碰壁了。
“當年10月份的時候,我算了一筆賬,抖音直播帶貨,賣的貨不少,卻沒咋賺錢。”那段時間,老馮一直在刷抖音,試圖找到其中的原因,“這是陽光玫瑰,這個品種的葡萄,甜度更高,口感q彈,沒有籽,甚至皮都可以吃。”一天在刷抖音的老馮被一則直播間裡主播所描述的葡萄所吸引。
一個是10元一斤的巨峰葡萄,一個是50元甚至上百元一斤的陽光玫瑰,差距可想而知。想要改良品種的念頭,又一次被點燃。說幹就幹,馮恩海從網上查閱瞭解到江蘇等不少地區種植陽光玫瑰,他就立刻帶領社員去種植基地實地考察。
在前後三次考察後,老馮及周邊的5家農戶毅然決然地搞起了陽光玫瑰葡萄的種植。然而,上手之後老馮才意識到“葡萄好吃樹難栽”。“不一樣的管理模式、水肥更加繁瑣,投入的時間也更多。”
爲保證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儘快銷售出去,街道在辦好農產品交易會、採摘節等活動的基礎上,搶抓電商發展機遇,積極對接京東電商平臺,與山東省葡萄研究院聯合申報“綠色產品”,打出品牌之後的葡萄在網上也更加走俏。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寧靜的初秋傍晚,漫步在葡萄棚,仿若身處桃花源。“一串葡萄能帶動整個村致富。”在臨朐,葡萄產業正在以更加多元的姿態闊步發展,無數個像老馮這樣的“老把式”也正迎來更好的日子。(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