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論”,牽強附會的失當說辭
原新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着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等趨勢性特徵,外界藉此唱衰中國經濟的聲調漸高。其中一種論調即是,中國社會將面臨“未富先老”的窘境,人口老齡化問題將阻礙中國的發展進程。這句話有兩層邏輯錯位,是牽強附會的失當說辭。首先,“老”與“富”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動態地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恰恰與經濟社會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相遇,我國社會呈現出的是“隨老快富”特徵。其次,何爲“未富先老”的“窘境”,通常而言,指的是國家和社會的財富積累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沒有爲老齡化社會做好準備。事實並非如此,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已經逐漸形成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爲主的多層次、多支柱新型養老保險體系,以及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等。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從全球範圍看,人口增速放緩和人口老齡化並非中國獨有。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達到80億。全球人口從70億增長到80億花了約12年的時間,而從80億到90億則需要大約15年的時間(到2037年),這表明全球人口的總體增長速度正在放緩。全球人口正在步入老齡化階段,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老齡人口數量和比例都在增加。聯合國發佈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顯示,65歲以上人口的佔比增長速度已經超過65歲以下的人口,到2050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預計將從2022年的10%升至16%。
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壽化與少子化疊加,由此帶來的規律性結果就是人口老齡化。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0年我國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是0.88億人,老齡化水平爲7.0%,進入老齡化社會;2022年這一羣體人數增長爲2.10億人,老齡化水平達到14.9%,進入中度老齡社會。根據聯合國最新人口預測,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將進一步深化,2035年老年人口和老齡化水平分別爲3.15億人和22.5%,2050年增至3.95億人和30.1%,邁入超老齡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羣衆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推進全社會向“快富”邁進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改善是積極應對老齡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老”是人口發展規律使然,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客觀現實;而“富”卻可以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得到快速提升。1978年,我國GDP總量僅有3679億元,位居世界第11位;2000年突破10萬億元,上升至世界第6位;2010年超過40萬億元,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越過126萬億元,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8%;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一直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伴隨經濟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向好,我國成功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爲171元,2009年突破1萬元,2014年超過2萬元,2023年達到39218元。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按現價美元,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230美元增加至2000年的940美元,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2021年增至1195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國躋身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綜合判斷國家發展程度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我國從1990年0.499升至2022年0.788,世界排名升至第75位,是自1990年全球首次測算該指數以來唯一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
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當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戰略安排相耦合。中國經濟由改革開放40年間年均約9.5%的高速增長步入年均5%—7%的中高速增長新常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動力轉型,經濟結構升級,經濟質量提升,綜合實力快速改善,社會形態轉向“隨老快富”。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夯實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將爲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推進全社會向“快富”挺進。
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從有到優
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社會保障能力、社會保障力度、社會保障程度是“快富”的有力支撐。我國社會保障經歷了全面而深刻的制度變革,實現了從部分覆蓋走向全民福祉的發展目標,不僅反映了人民民生福利的持續改善與社會權益的持續擴大,更折射出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與發展進步。目前,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養老服務、長期照護保險等社會保障基本實現一體化,全民共享的福利制度框架已然成型。
截至2023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爲10.66億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建立了多支柱多層次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架構。自2005年至2023年,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已經連續19次爲離退休老人提高養老金標準。截至2023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約13.34億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兩大制度橫向覆蓋爲基礎,以大額醫療費用補助、補充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醫療救助、醫保幫扶六大政策縱向延伸爲補充的“2+6”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已經建成。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從2016年啓動到2022年已經擴大到49個城市,參保人數1.70億人,定點服務機構7679個,護理服務人員33.1萬人,爲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尊嚴生活提供保障。2023年末養老機構4.1萬個,養老服務牀位820.1萬張,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完善。社會救助方面,2023年,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者4063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者435萬人,得到臨時救助者742萬人,實現了應救盡救。
經濟增長與社會保障相互促進,社會保障作爲保障民生的基本制度安排,伴隨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政府投入的增加,已經從單純的民生保障發展成爲能夠長久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機制,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社會保障具有二次分配的功能,通過轉移支付直接增加城鄉居民的即期收入,直接減輕乃至消除城鄉居民在養老、醫療、貧困、失業、天災人禍等方面的後顧之憂,進而減少其爲應對未來生活風險的儲蓄和資產配置,全面增進人民福祉,實現社會財富更加公平的再分配,推動共同富裕。這不僅增強了居民的消費信心,也提高了居民的消費能力,促進了消費增長與消費升級,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了恆久的動力,助力全民“快富”。
綜上,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國人口老齡化正在並將持續改變國家的人口結構、經濟形態、社會保障、居民健康和城鄉差距等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中國社會“老”與“富”的關係需要全面的觀察: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起步於溫飽不足的低起點,在人口基數龐大和結構老齡化的基礎上快速騰飛,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高收入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需求層次向好,人口素質改善,已經邁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差距快速縮小,跨越式的經濟發展是已經實現的奇蹟和未來的道路,中國社會正在向“快富”邁進;另一方面,一個高質量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成,追趕式的社會制度體系的完善是中國發展的自信,它將不僅能夠不斷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切實保障民生質量穩步提升,而且將促使整個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使之成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更加堅固和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作者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