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股市穩定的關鍵,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2月28日A股又陷入令人焦慮的下跌,兩市中小微盤股跌幅較大。筆者認爲,應標本兼治維護A股穩定。

此輪反彈漲幅較大股票,仍是一些題材概念股,有些甚至短期翻番。比如連續13個漲停板的克來機電,27日靜態市盈率爲167.54,滾動市盈率爲131.72,市淨率爲10.43,遠高於同行業其他公司,即便28日出現跌停板,估值仍然偏高。A股市場缺乏內在穩定性,關鍵是部分股票被炒至偏離內在價值的高位,股價向內在價值迴歸是市場顛撲不破真理,要阻止這個規律發生作用難度極高。

有人將前期股市下跌歸咎於轉融券等做空機制,但成熟市場也有類似做空機制,爲何成熟市場不會因此垮掉,況且目前滬深兩市融券餘額只有幾百億元,因此做空不應是股票下跌主因,關鍵還是部分股票缺乏價值。

當前急需推動市場運作模式變革,各種題材概念急功近利投機炒作,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了熱點題材概念助力,拉高股價就是四兩撥千斤。熱點題材概念的作用,可以讓投資者忘缺上市公司基本面,忘卻業績,轉而專注虛幻的題材概念。投資者之間相互博弈,鬥智鬥勇,都想從對方口袋裡掏錢。

爲此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強化買者自負意識。對於出現經營不善,業績虧損的上市公司,若確是因爲市場因素導致,那投資者就要承擔這個風險。投資者應向上市公司要效益,增強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主動性,將盈利壓力施加到上市公司。

維護股市穩定的治本關鍵,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此前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違規佔用資金,或者上市公司資金無緣無故被相關方面划走,諸如此類信息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爲此要強化對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關鍵少數約束。當務之急是要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架構中安排公衆投資者的代言人,可以是獨立董事,也可在董事職位中專門爲公衆股東留下席位,由第三方機構委派或由公衆投資者選舉產生,要徹底解決一股獨大,以及內部人控制問題,建立強有力內部約束機制。

維護A股穩定短期也可考慮治標,主要就是扭轉股市供求,包括減少股票供應和增加資金入場兩大方面。減少股票供應,重中之重是嚴控IPO,一方面要控制低素質企業上市,防止IPO資金ICU化,此類公司甚至需要市場持續供給資金才能存活,回報投資者能力還比較弱;另一方面要控制IPO上市節奏,暫停IPO可以幫市場暫時止血,也可考慮。

無論如何,炒新問題仍是各方遲早都必須攻克的難題,即便在市場羸弱階段,有些新股上市仍動不動翻番,估值遠高於同行業平均市盈率,新股上市即巔峰,成爲推動市場未來下跌的天然推手。爲此除了嚴厲打擊市場操縱之外,還可考慮對新股規定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比如規定在新股上市三年之內,只有適格投資者(500萬元資產以上)才能參與投資,由此炒家在新股上市初期就不會選擇新股作爲割韭菜工具,打新一族也或被動長期投資。三年之後新股成爲老股,普通投資者也可參與投資,但此時大股東持股也解禁流通,主力想要發動炒作也不容易。

去年滬深交易所優化再融資監管安排,但筆者感覺似乎仍有點寬鬆。當前上市公司定增等門檻較低,建議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應設定較高門檻,對股票公開發行、定增、配股、發行可轉債,都應規定淨資產收益率應高於6%,股市應重點支持那些有投資回報能力的上市公司。

吸引資金入場方面,一個有效渠道是通過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來引入投資者資金。不過,目前投資者對基金管理人的信任度似乎降低,這或應引起各方高度重視,爲此應完善公募基金治理。《基金法》規定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可設立日常機構,但現實中似難見到,建議應儘快探索設立,日常機構成員由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選舉產生的人員組成,可對基金管理人形成有效約束,提升基民對基金受託理財方式的信心。

作者/熊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