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解封被罵翻!指揮中心本來不想開放 「決策2考量」曝光

記者張乃文/臺北報導

臺灣在三級警戒並存的狀態下,日前宣佈「有條件開放」部分行業,各界對於微解封內容多有討論,更有多數聲音指向「確診數還沒歸零,不應開啓內用」。不過,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實這是「不得已的權宜措施」,指揮中心是傾向不開放,但考慮到民生經濟,還是執行小範圍的妥協。

餐飲業有條件開放內用。(圖/記者屠惠剛攝)

面對病例數尚未完全歸零,但指揮中心仍決議開放某部分行業可讓民衆進入。這項規定引來不少討論聲浪,有人認爲「再不解,店家快倒光了」,也有持反對意見認爲「解封了會不會再有另一波?」對此,知情人士指出「指揮中心理論上,傾向不開」。

知情人士提到,從5/19至今,臺灣民衆在這段時間已經相當自律,也配合得很好,可是近兩週也可以觀察到已經有點受不了,開始有往外跑的現象,「坦白說,目前沒有開放條件」,可是爲了民生經濟、人民的狀態,不得不做這項決定,否則再這樣下去,有些人收入真的會受到很大影響,就算有紓困,也沒辦法得到完整的效果,因此不得不選擇這樣的方式

電影院若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可有條件開放民衆進場。(圖/記者屠惠剛攝)

臺灣已經感受「零確診」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自5月爆發以來,人民不只「自主封城」、自律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爲的就是希望在疫苗尚未足夠的同時,以NPI(非藥物介入措施)的方式補足,並回到過去可以安心出門的日子。中國醫藥大學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說,臺灣的先天優勢也讓我們看到可能性

黃高彬指出,因爲臺灣本身是一個島嶼,沒有相接的鄰國,相較之下也不太會私底下交流,除此之外,只要能把理由講得出來的決策,民衆配合度也都蠻高,這2點就可達到確診數下降。至於亟需的疫苗接種,他則認爲,政策可以再檢討,像是疫苗進來時,如何不要造成所謂的「疫苗猶豫」,也就是緩打潮;另外,像是民衆聚集的場所也要加強施打,北農環南市場就是一個例子,因爲病毒是人傳人,而傳播就是發生在這些地方

黃高彬強調,雖然民衆本身有認知,可自我執行阻斷感染鏈的措施,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找出潛在感染源,纔有可能歸零,連帶也會影響到人民是否願意去公共場所消費考量,因此還是要對仍有潛在感染者的地方,進一步檢討政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坦言,臺灣要回到零確診「基本上不太可能」,自社區感染進入後,就算疫苗施打完,也只是減少傳播,難以再引起大波羣聚感染的機會,但還是會有零星個案;只是,如此還堅持施打疫苗的意義爲何?

事實上英國正是可以看到雙面結果的例子,姜冠宇提及,英國的疫苗施打率雖高,但仍無法抵擋Delta變異株的侵襲,可同時也看見重症率、死亡的情況明顯減低,頂多如同重感冒般。換言之,即便還無法真正將疫情完全殲滅,但疫苗仍是目前對付新冠肺炎的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