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數字銀行重心何在?資產驅動將轉向負債與財富管理,科技仍是“硬抓手”

財聯社7月24日訊(記者 郭子碩)7月23日,微衆銀行和奧緯諮詢聯合發佈《全球數字銀行發展與創新趨勢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過去十年,受科技發展和普惠金融需求的帶動,數字銀行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崛起。截至2023年,全球累計成立的持有銀行牌照的數字銀行總數達到235家。但數字化浪潮的浸潤之下,數字銀行的發展重心已經悄然生變。

微衆銀行首席財務官、董事會秘書王立鵬表示,過去10年,數字銀行更多是資產業務驅動、信貸業務驅動,這也是數字銀行相對容易的切入點。但面向未來,數字銀行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必然趨向服務多元化、綜合化。

關鍵是讓客戶把錢留下來

一直以來,數字銀行以審批迅速、放款高效著稱,尤其在普惠信貸領域優勢突出。然而時至今日,業內對這種說法的認可度卻大不如前。

“雖然信貸服務是普惠金融比較好的切入點。但不是唯一切入點。”王立鵬表示,數字銀行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洞察客戶的需求,有效觸達目標客戶,在“存、貸、匯”各個領域發揮優勢。不僅如此,數字化可以在保障效率的基礎上,降低傳統服務的價格。以理財爲例,傳統人工顧問服務價格比較高,而數字銀行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手段和自動化的手段,降低理財的成本和門檻。

奧緯諮詢金融服務業務副董事合夥人史詩認爲:“數字銀行的目標是,通過多元服務,滿足客戶綜合金融需求,成爲能滿足客戶綜合金融需求的長期服務提供者。如果數字銀行的賬戶升級爲客戶的個人主賬戶,那賬戶內留存的資金、配置的資產都會逐漸增加。”

史詩舉例,對於不少國際同業來說,數字銀行以活期錢包形式,將利息設置爲比傳統銀行“零錢寶”略高一點點(的回報)。這背後的邏輯是,數字銀行通過科技帶動運營成本下降,再讓利給客戶,在一定程度上讓客戶能夠願意放更多的零錢、有更多的活錢在數字銀行賬戶,實現正循環。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業務主管合夥人錢行進一步解釋,很多數字銀行以服務普惠金融爲目標。雖然從個體來看資金量波動很大,但是在客戶達到一定規模,總規模不容小覷,穩定性也很好。因此,如何做好活期,如何做好經營性賬戶的管理和留存,是很多商業銀行關注的重點。

王立鵬也透露,微衆銀行正在積極發展大衆理財的業務,希望能夠做更多的負債業務,存款和理財類的業務。目前該行的大衆理財的管理資產已經超過兩萬五千億元。其中縣域客戶佔比將近40%,覆蓋大量的三四五線城市,甚至縣域級的客戶。

與傳統銀行的邊界正慢慢被消磨

“傳統銀行跟數字銀行的邊界在未來的十年很可能會慢慢地被消磨。在監管合規的情況下,數字銀行可以尋求跟傳統銀行的合作空間。但創新和科技能力依舊是數字銀行最強的王牌。”錢行表示。

實際上,這也是目前不少數字銀行正在持續探索的方向之一。據悉,數字銀行持續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模式,包括提供BasS服務(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科技能力輸出、爲中小企業客戶提供非金融服務等,以改善盈利能力,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高估值。

今年6月,微衆銀行也獲批在香港設立全資控股的科技子公司。該科技子公司將作爲微衆銀行境外業務管理平臺,以自主可控技術參與國際市場高水平競爭,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提供科技服務。

王立鵬指出,部分國際傳統銀行,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地區的傳統銀行也在尋求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微衆銀行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向海外輸出金融科技能力,也是幫助傳統銀行轉型的戰略契機。

《報告》指出,頭部數字銀行已經形成規模效應和良好盈利能力,而未來幾年,全球領先的數字銀行將在盈利性、市場覆蓋和引領行業標準等方面與其他跟隨者進一步拉開差距。另一方面,數字銀行行業標準可能逐步形成,全球領先數字銀行的技術標準、風險管理模式等可能對外輸出成爲行業通用標準,推動行業規範統一,從而提升整體數字銀行業的發展水平。

同時,對於國內的數字銀行而言,隨着全球數字銀行加快發展步伐,如何應對其他地區數字銀行帶來的新技術、新標準、新模式的挑戰,以及如何服務更廣闊的市場,都成爲中國數字銀行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