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思考

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形勢下,商業銀行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內涵,適應全新的宏觀環境、政策導向、經營模式,持續完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大局中,實現銀行價值可持續增長。

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要明確金融“國之大者”責任

資產負債管理是銀行生存發展的根基、生命線和永恆主題,是銀行實現價值創造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銀行要堅決根據黨和國家各種發展戰略與政策、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國內外金融監管政策、市場化改革要求和自身發展戰略,以及全面風險管理和贏得未來競爭的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的核心競爭能力。

高度重視拓寬資產負債管理宏觀視野

準確把握黨和國家政策導向。在新發展階段,銀行必須算好政治賬、把好政治關,明確金融“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二十大所確立的經濟、金融、安全、科技、社會、文化發展等各方面的方針政策,前瞻性把握經濟金融發展大勢,有效執行央行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金融監管要求。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銀行在思考資源配置規劃和資產定價、流動性風險管理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以客戶爲尊,以服務實體經濟振興和助力共同富裕爲己任,把有限的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到能夠有效提升國家綜合實力、保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和人民羣衆幸福感的行業、地區、產品和服務上,戰略性和前瞻性地引領商業銀行業務條線主動收縮與擴張。

堅持追求價值型成長。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要建立以經濟資本爲核心的價值管理體系。要重視年度經營的短期利潤,更要重視市場價值的穩定成長,重視社會價值提升,在風險限額範圍內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尋求風險與收益“聯立方程”的最優解。這就要求銀行必須重宏觀、謀全局,前瞻性地制定和實施特色化發展戰略、資產負債規劃和擺佈,將資產負債管理作爲承接國家、控股母公司與本行發展戰略的載體和戰略落地平臺。優化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和中間業務定價、流動性管理方略、投融資方案,以及各項資源的量價組合,爲銀行業務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資源保障,以更少的資本槓桿、成本和風險補償,創造更大的價值,確保資源配置始終走在正確道路上。

高度重視樹立全行中心任務的意識

促進業務多元化經營。近年來,一些大中型國有股份制銀行初步具備了金控平臺架構,其資產負債管理要“跳出銀行做銀行”,在注重銀行業務投入產出效率提升的同時,應當更加重視從銀行集團的視角思考資產負債規劃和落實,有效計量和管理集團範圍的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以及投資風險等。要適應和考慮銀行經營模式特別是組織架構的新變化,重視從集團整體戰略和資源配置上有效踐行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支持實體經濟振興。銀行資產負債工作要把着力點放在支持實體經濟上,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金融資源支持。同時,要從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和提升投入產出效率着手,在各項資產負債管理政策上充分體現銀行集團發展戰略導向要求和責任擔當。

提升銀行集團核心競爭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在加速演進,全球頭部大國(集團)之間的世紀大博弈將推動全球經濟運行範式(供應鏈、投資、金融市場運行、科技創新)發生根本變化。這就要求大中型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強化資產負債管理,有機協調銀行集團的短期盈利目標和長期價值成長目標,根據業務策略優化調整經濟資本配置,提升應對各種風險衝擊和市場變化的核心能力。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高,就能夠提前預判各種風險和市場變化趨勢,更加科學地選擇業務策略,更加合理地選擇風險價格,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高度重視打造銀行新的戰略利潤區

未來五到十年,商業銀行集團在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業務領域競爭力的同時,特別要重視研究和開發“四個市場”。

內需消費市場。當前國際鬥爭異常激烈,遏制和脫鉤成爲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圍堵中國崛起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優勢: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具有大國規模經濟優勢;具有獨特的技術創新、應用和市場化規模經濟優勢;發展數字經濟的人口規模和密度優勢;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遼闊國土面積賦予的經濟轉型的大國經濟優勢。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預計隨着國家相關行業支持政策、促進居民消費的組合拳陸續出臺,科技推動和徵信系統建設將帶動消費金融迎來非常難得的窗口期。

財富管理市場。畢馬威公司預計中國財富管理市場2025年或達25萬億美元規模,發展潛力巨大。財富管理將呈現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安全化、普惠化趨勢,在可預期的貨幣政策持續量化寬鬆背景下,高淨值人羣對收益要求提高,投資目標兼顧流動性和收益率,高淨值羣體代際傳承加速進行,特別是高淨值客戶的家族辦公室、家族信託、慈善信託等傳承工具的應用更爲廣泛,這就要求銀行集團必須打造更具個性化、定製化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服務能力。

老年金融市場。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2030年全國養老金融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2.3萬億元,2050年中國老年市場、養老產業規模將分別達到48.52萬億元和21.95萬億元,二者的年增長率將分別高達9.74%和11.48%。大中型國有股份制銀行集團應圍繞個人養老金業務,服務養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豐富和完善特色金融體系,以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挖掘、創造和引領金融新需求,搭建養老金融的產業鏈條,助推構建美好的老齡社會新生活。

數字要素市場。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超45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有望突破80萬億元,2030年預計突破100萬億元。其中數字資產市場將是未來重要發展趨勢和增值空間最大的市場,預計到2030年,全國數字資產將達到29萬億元,數字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將達到358萬億元。這就要求銀行必須持之以恆地加大資源投入,強化自身金融科技開發和應用、零售金融場景建設以及豐富客羣方面的比較優勢。

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要樹立正確的理念

國內外一流銀行集團往往有超越賺錢之外的核心經營理念,在堅持這些理念不動搖的同時,這些金融機構往往又具備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可以說核心經營理念與進取精神的協調統一是一流銀行集團成長進步的巨大內在推動力。

資本約束理念

資本是銀行的血液,是寶貴而稀缺的資源。同時,資本也是銀行規模增長的邊界和制約因素,決定着資產增長速度與結構,是銀行風險的“防波堤”和“減震器”。衡量一家銀行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有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否是令人尊敬的世界一流金融企業,資本約束與回報理念的樹立和踐行能力、資本的科學管理與配置能力是重要的核心考覈指標之一。在新的發展環境下,銀行應當把資本管理、資本約束型發展理念嵌入到戰略轉型的核心之中,強化經濟資本的計量、預算和配置、監測與評價,綜合調控各項業務發展空間,保證銀行在支持經濟中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持續穩健發展,實現風險、資本和價值的動態平衡。

價值回報最大化理念

商業銀行價值理念在逐步升級。目前,部分銀行集團的聚焦目標正在向企業整體價值最大化轉變。銀行要加快向經營管理精細化和輕型化的“價值銀行”轉型,有效提升各類資源的綜合價值貢獻水平。

價值成長面臨困難和挑戰。傳統的資產負債表管理加大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結構的不合理性、誘發了銀行期限錯配風險。在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特別是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的對象將更爲多元化,更加複雜化的結構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加大管理難度。

價值成長差異化格局將持續。中長期看,隨着我國上市銀行的盈利模式從規模和息差驅動逐漸向效益和科技驅動轉型,特別是隨着直接融資市場進入穩步上升的發展階段,資本市場將會給質量優秀的銀行應有的合理價值。這就要求資產負債管理部門與投資者關係管理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投資者結構和預期管理,靈活運用各種市值管理工具,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加強市值管理,平衡好利益相關者訴求,持續提升銀行價值創造能力。

風險經營理念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必須以風險管理爲出發點,保證機構、產品、條線等局部利益服從全行整體利益,過於激進的資產負債管理策略特別是嚴重的期限錯配會給銀行帶來災難性後果。銀行各項資產負債政策和經營管理活動都要以防範風險爲導向,在銀行整體風險容忍度內開展工作。

高度重視負債質量。依靠規模擴張和息差收入的銀行傳統盈利模式遭遇瓶頸,注重資本節約、內涵增長的資產負債管理將成爲銀行業的必然選擇。2021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辦法》,對以金融創新爲名變相逃避監管、盲目追求快速業務擴張以及短期利潤等行爲,有了明確的規範與相應的處理辦法。

科學配置資產。資產配置應堅持以資本約束與資金流動性安全爲重要前提、以綜合價值貢獻與效益爲根本導向,強化對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RAROC)和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RORWA)等指標的考覈,做好資產品種配置規劃與科學合理的動態調整。要以市場風險管理爲重點,強化風險計量、風險限額和風險考覈等的主動管理,保持綜合收益與風險的匹配。

資源有償理念

銀行資本具有有限性特徵。有限的資本資源不能支持無限制、無回報的長期粗放型的資產規模擴張,銀行要獲得存款或各種資金也都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有些成本是有形的,還有很多成本是無形的和潛移默化的。

資產負債管理要注意動態平衡。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要把握好風險控制、資本補充和價值成長的動態平衡,政策性、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動態平衡,質量、效益、規模的動態平衡,資產、負債和非利息收入的動態平衡,以及公司金融、零售金融和金融市場板塊、其他非銀行金融業務板塊的動態平衡。

資源的考覈和補償。要更加強化樹立“資源有償使用,能者多勞多得”的資本管理理念,藉助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和各種導向性業績考覈機制,強化集團資源的統籌管理和績效考覈,圍繞內部收益率曲線,發揮資源配置對銀行集團經營發展的約束和導向作用,逐步構建資本集約式的經營管理機制。

主動性和前瞻性管理理念

處理好戰略與資源配置的關係。銀行在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同階段,要結合自身在相應階段的發展戰略要求,確定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的選擇偏好,以銀行戰略決定資源配置,以資源配置驅動銀行戰略發展。這就要求銀行對資金的各種來源進行統籌和主動管理,對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利率結構、幣種結構進行全面、系統、動態、有效的計劃、匹配、協調和控制,通過科學的數量模型計量各種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並將風險量化爲成本,以提出符合銀行各種利益相關者要求的資本分配解決方案,戰略性、前瞻性地引導銀行集團各業務條線、分支機構和子公司經營規模和範圍的主動收縮或擴張。

強化資產負債管理的改革創新意識。綜合資本管理計劃、利率和中間業務定價、流動性和司庫管理、投融資管理等工作,都要堅持研究先行,事前看清各種宏觀微觀形勢變化方向,做出資產負債管理及各種危機和風險處理預案,始終做到心中有依據,行動有目標,資源配置工作有程序。同時,要主動加強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機制、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創新,走在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監管變化的前面。

銀行要加快資產負債管理模式轉型

商業銀行要強化逆週期調節和資產負債結構性管理,增強經營管理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加快推進管理體系和機制的變革與創新,構建以強大的金融科技和數字智能系統爲支撐的全面數字化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強化全面資產負債管理

在直接融資市場大發展的前景下,商業銀行必須從傳統存貸款管理模式轉向全面資產負債管理模式。

提高銀行非信貸資產佔比。加快從持有型銀行向交易型銀行轉型。要加大債券投資、外匯交易、券商資管計劃等業務拓展,重視低資本消耗性業務發展。

強化組合管理。銀行不但要把握好資產負債的近期操作和擺佈,還要根據銀行對市場風險的中期和長期預測分析,提前進行各類資源的戰略佈局,強化資產負債組合和定價管理、司庫管理和綜合投融資業務管理。

強化表內外統籌管理。銀行要從過去較窄的資產負債管理範疇,向“全表”資產負債管理體系轉變,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在戰略規劃、資源配置、風險管控、價值創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實現對錶內外各類資產和負債的規模、價格、成本、風險及期限等要素的統籌規劃。

強化全局管理。建立業務經營全覆蓋的“全局觀”,延伸資產負債管理範圍,建立集團與子公司、表內與表外、本幣與外幣、信貸與非信貸、境內與境外的“全表”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建立戰略性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重視銀行集團整體的資產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工作是跨機構、跨部門、跨產品、跨賬戶、跨渠道和信息系統的工作方式,需要加強銀行集團整體性協同作戰能力,以確保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功能定位與銀行集團整體戰略一致,需要各機構、部門、產品條線等在資產負債管理全過程中積極配合,順暢有效地落地配套制度、流程、職責等,從而有力地促進對客戶、產品、利率和經營業務線的精細化管理與分析,通盤考慮資產端、負債端和或有資產與或有負債端業務的全面配置決策,發揮資產負債管理長效工作機制的導航圖作用。

優化調整資產負債管理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保持資產負債工作目標與銀行整體工作目標的高度一致性。銀行應結合整體治理架構,建立權威的資產負債管理決策機構和專業化團隊,建立能夠有效識別和管理各類風險的高效流程,廣泛採用缺口分析、存續期分析和情景模擬等國際銀行通行辦法,有效配置和管理各類資源。要明確制定資產負債的戰略、偏好、目標、組織、政策、流程、規劃,通過創建指標體系庫,制定指標閾值,確保資產負債管理戰略和偏好與集團經營戰略目標協調一致,確保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要求。另一方面,資產負債管理要堅持正確的工作導向。突出戰略導向、價值導向、質量導向、發展導向,堅持原則性、增強主動性、保持專業性、提升前瞻性。有效統籌資產負債表總量、結構和定價,保持銀行集團政策性、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有機協調統一,促進銀行整體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導入全面風險管理理念。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要導入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特別是要引進國際一流銀行先進經驗和技術,提升市場風險計量水平。要優化內部資產負債結構,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的路徑優化,有效推進轉型發展升級。銀行要理順傳統資產負債管理的工作運行機制,不斷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的職能;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業務管理能力,構築高效融合的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架構,藉助金融科技手段統籌銀行集團的資產負債管理,強化資產負債管理部門與戰略、業務、風險、合規、研究等部門的分工與協作,明確職責邊界,有效隔離風險。

提高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銀行應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人員配置和培訓,建立學習型組織,既要深化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學習,又要強化對銀行集團經營管理實踐的瞭解,更要強化條線人員的數字化、模型化、智能化能力培養。國際化的銀行集團既要在境內強化調研培訓,也要依法合規在適當的時候分期分批派出到境外金融集團和本集團境外子公司的資產負債、風險管理、財會部門進行交流考察,提升全球化資源配置的能力。

轉變資產負債增長模式

銀行要把贏得更多目標客戶的長期信賴與追隨作爲資產負債定價和資源配置的出發點,將科學嚴謹的客戶與市場決策和競爭力提升作爲業務條線與區域機構的第一責任,從全局、長遠和根本上破解銀行發展中的資產負債新矛盾和新問題。

平衡好幾個重要的資產負債關係。必須遵循和踐行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和綠色轉型發展,保持銀行經營規模、經營結構、經營質量和經營效益的有機統一,走價值創造型的科學發展道路,統籌平衡好成本與收入、風險與收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等重要關係,加快從被動管理理念向主動經營管理理念轉型、從短期最大化淨息差目標向長期價值穩定增長目標轉型。重點推動科創、新產業、高質量消費、農村農業、文創、綠色、普惠等方面的金融業務創新發展。

建立資本節約型發展模式。銀行要通過科學有效的資本管理,引導資源在各業務線和各分支機構、境內外子公司的合理擴張或收縮,實現最大的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一是增加資本回報。簡單來說就是開源節流,優化收入結構。開源要圍繞銀行核心主業、核心客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造更大價值。優化收入結構重點應放在有效支持實體經濟信貸需求的同時,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資本回報率。同時做好成本管控,簡化工作流程,優化銀行總分支組織架構,破除部門銀行的“內卷”桎梏,打造敏捷高效的流程銀行,提高營運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二是降低資本消耗。在銀行資產端,通過對風險權重、風險資產組合的科學覈算,降低高資本消耗的資產業務佔比,降低銀行信用風險。三是提高資本使用質量。銀行應提高資本管理水平,適度進行資源傾斜,有效把控項目、客羣、行業和區域等的風險,高質量地服務高風險扣除後資本回報率較高的客戶。銀行還要通過ABS等工具,騰挪更多資金規模支持,提高資本週轉速度和利用效率。

發揮考覈的引領作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門要在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充分發揮綜合資產負債管理規劃,特別是有關經濟資本、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政策的科學引導作用,全方位調整優化資產、負債、客戶、收益和渠道結構,通過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的各項舉措,推動息差逐步趨穩。銀行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保持信貸需求和項目儲備相對充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負債成本剛性、淨息差持續收窄的趨勢下,積極挖掘對公和對私客戶羣的需求,通過業務轉型優化收入結構,有效壓降負債成本,拓展低成本的一般性存款來源,有效壓降同業負債成本,降低存款付息率、計息負債綜合成本。銀行要針對國家重點項目、科技創新、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科學佈局資產負債資源,做好結構性管理。在有效控制相關風險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多元化和國際化經營,提升非資本佔用業務的收入佔比,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新興戰略利潤區。

提升議價和定價能力。央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定向工具,爲銀行“減負”,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可以穩定負債成本,使淨息差維持在大體穩定的水平。資產負債管理部門要提高工作的主動性,對業務條線主動溝通、主動服務、主動協調、主動作爲,服務好經營一線,從而在保持銀行資產負債規模適度合理增長的同時,提升資產和負債的定價和議價水平,實現具有競爭力的淨利息收益率水平。

有效改善銀行的資本市場估值指標。上市銀行要高度關注投資者在投資銀行股時主要關注的成長與盈利能力指標、撥備覆蓋率指標、不良貸款率指標、股息率指標、估值指標、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RAROC)和經濟增加值(EVA)等價值指標,始終把貫徹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提高股東價值回報、實現價值最大化作爲根本目標。

打造數字化、智能化資產負債管理平臺

提高資產負債組合管理能力。商業銀行通過資產組合管理、負債組合管理和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等方式,追求資產收益水平的持續提高,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取最大收益。銀行要加快從簡單的資產與負債配比管理模式,向對資產負債規模、結構、收益、成本、風險等方面進行統一、動態的管理和控制,強化資產負債的組織、資產配置等的聯動,實現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

挖掘大數據應用空間。銀行要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全方位、多角度整合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憑藉數據分析模型,對金融產品現金流信息、市場流動性信息、監管信息、客戶賬務信息及其上下游合作商信息等進行關聯分析,獲得更全面和多視角的資產負債影響性報告,提升風險預判和防範能力,爲銀行流動性、利率和匯率風險管理構建起一道強有力的信息屏障。

構建數字化資產負債管理能力。精細化的資產負債管理需要藉助金融科技手段,實現對數據的科學管理,實時給出優化後的資產負債配置建議。通過強化經營管理的互聯網思維,加快數字化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建設,實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信息準確化、手段科學化和管理過程的精細化。

重視數據資產要素的經營管理。隨着黨和國家對數據資產要素的重視程度提高,數據已經成爲第四生產要素,商業銀行應當規劃好數據資產化、數據資產流通經營的頂層架構。做強、做實金融行業數據資產來源,促進數據資產流通、擴大數據資源共享、發掘數據變現價值,從頂層設計數據資產運用架構,有效提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

作者:張春子,清華經管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