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專欄-大陸科技創新升級

中國在亞洲同類產品出口所佔份額則從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高居亞洲第一。以高鐵、航太、核電、衛星、辦公器械、通信、醫學和精密儀器等爲代表的中國高端科技產品,越來越受到國際認可。低端科技產品出口所佔份額則有所下降,可見大陸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政策正在逐漸發力。

找回失落的20趴

臺灣每年對大陸有好幾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貼補了對日本的逆差),臺灣的高端科技產品出口卻沒多利用這紅利關係。臺灣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技術官僚、研發團隊如工業技術研究院、深蘊的中華文化傳統,也有技術和文化創新,但由於教改失策導致工業人才短缺、財經決策官員更換頻繁、市場規模以及廠商被誤導偏重於短期利潤等緣故,許多廠商寧願去經濟只有大陸GDP百分之一點多的越南等國設廠,賺取低工資的快利,而不參與大陸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風險性競爭與合作,有時甚至會自以爲高枕無憂,卻把許多新機會讓給了韓日。

臺灣的造船和汽車發展都比南韓早,現在卻不堪回首。大陸受西方制裁,情況原也如此,但在造船方面已扳回一城,據英國一公司統計,2013大陸的造船市場份額繼續保持世界領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都佔世界總量的40%以上,均居全球首位。雖然近兩年不景氣,造船最尖端技術仍嫌不足,但前景看好,臺灣適合參與。

臺灣人口不到南韓一半,但2000年的GDP(3212億美元)已是當年南韓GDP(5616億美元)的57.2%,可是到2014年,臺灣GDP只有南韓的37%左右,要找回這至少失落的20%,對臺灣是何等的重要。

用公益紓困辛巴威

大陸近年來是非洲最大貿易國,對非投資約2500億美元,2014年中非貿易額達2200億美元,既定目標是要在2020年實現4000億美元貿易額,中非關係大有可爲,臺灣可別錯過這順風車。

近聞辛巴威去年向中國出售100頭大象,每頭約4萬美元,有西方媒體藉機攻訐。辛巴威網站報導稱,該國約有8.4萬頭大象,但保護能力一般,此次向中國出口大象將帶來60萬英鎊收入,部分資金將用於提升反盜獵系統。雖是窮國,爲區區百萬英鎊而如此,聞之無不心酸。

其實大陸國家主席去年訪非,就曾參觀辛巴威野生動物救助基地,應理解援助的價值與意義。

除了基於醫學研究及動物園觀賞所需要之外,大陸最好不要進口非洲動物,以免善意的幫助反惹上惡意詆譭的無奈。

大陸當局可動員大陸在非洲的投資者、基礎建設者及做生意者團結起來,比例認捐成立公益性NGO的「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每年對非洲各大保護區撥善款認養野生動物,不僅幫助了辛巴威的大象,也幫助了大陸的形象。說不定還好心得好報,帶來更多生意。

(作者爲太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