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大批車主來到港珠澳大橋就掉頭?車主哭訴:一般人根本過不了

爲啥大批車主來到港珠澳大橋就掉頭?車主哭訴:一般人根本過不了

珠港澳大橋通車後,網上關於它的傳說層出不窮。很多司機都想過去一探究竟,但不少車主在剛到達橋頭就選擇掉頭離開,甚至有人壓根就沒敢靠近大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這個耗資巨大的工程要就此淪爲擺設?

從構想到建成

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橋可是個了不得的工程,它的建成可是經歷了不少波折。說起它的歷史,還得追溯從上世紀80年代。

1983年,香港合和集團的老闆胡應湘就提出了修建橫跨珠江口大橋的想法,還給這個方案起了個名字,叫"興建內伶仃大橋的設想"。

這個大膽的構想得到了珠海市政府的支持。1989年,珠海就開始籌劃這個大工程,做了不少前期準備工作。

到了1997年,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項目一度擱淺。隨着香港機場搬到了大嶼山,胡老闆又提出了新的方案,把大橋的香港起點改到大嶼山,還打算連接澳門和深圳。

2002年,時任總理的朱鎔基來香港視察,明確表示支持修建港珠澳大橋。第二年,香港政府就開始認真研究這個跨海大橋項目。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裡提到,要修一座連接香港、澳門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橋。

他認爲,粵港澳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互相依存、功能齊全的大經濟區,單靠一個城市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得加強區內城市之間的合作,提升整個地區的競爭力。

經過反覆研究和協商,這個宏偉的計劃最終在2005年敲定,選擇了單Y方案,並正式定名爲"港珠澳大橋"。

2006年12月,港珠澳大橋專門的領導小組正式成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交通部、國務院港澳辦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的代表都參與其中。

2007年,在多輪談判後,三地政府就入境口岸問題達成共識,決定各自設置口岸,實行"三地三檢"。

這樣一來,原本計劃建設的那個2.62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就不需要了,工程預算也從500億大幅降到300億左右。這個方案相比之下,政治爭議也少了不少。

工程的投資方面,大橋主體工程需要700多億人民幣,原本是打算採取BOT的模式,就是讓私人財團出資建設和運營,收回投資後再移交給政府。

但後來三地政府覺得,這個項目太重要了,還是政府全資建設比較好。2008年8月,三地政府就融資問題達成了共識。

最終敲定,大陸政府出資44.5%,香港出資42.9%,澳門出資12.6%,其餘部分通過貸款解決。光香港就撥款了90多億港幣用於主橋的設計和建造,分7年支付。後來因爲環評官司等原因,香港段工程受到了阻礙,爲了趕工期,又追加了65億的投資。

2009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港珠澳大橋的可行性報告。12月,三地政府領導在珠海出席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揭牌儀式,大橋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之後的施工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海上橋樑施工難度大,鋼橋面吊裝創下多項紀錄。2016年9月,大橋主體橋樑終於順利貫通。

2017年,隧道段也全線貫通。經過各項設備系統的安裝和調試,2018年2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終於完成交付驗收。

同年10月,港珠澳大橋開通,並宣佈大橋正式通車。韓正副總理致辭,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粵港澳三地領導都出席了儀式。從最初的設想到最終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走過了35年的風風雨雨。

獨特的過橋規則

去年,伶仃洋大橋部分終於合攏通車,許多司機滿心歡喜地準備體驗這個超級工程時,卻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原來,這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大橋,有着獨特的過橋模式,讓不少人犯了難。

在珠海的大橋入口處,司機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分別設有三地的管理部門。沒錯,要想通過這個口岸直達目的地,你得符合各地的過關要求才行。對於那些想去香港和澳門的司機朋友來說,港珠澳大橋固然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設置了一道"關卡"。

港珠澳大橋對往來車輛有着嚴格的限制。如果想開車去香港或澳門,必須事先申請"一次性配額",獲得三地的許可,否則就別想駛上大橋了。

這個配額的作用,就是爲你的愛車證明身份,讓它能在三地間自由通行,有點類似"三地通行證"。

但問題是,辦理這個手續可不是件容易事兒。由於香港、澳門和內地在車輛管理政策上存在不小差異,車主得根據各地的交通規定,提供一系列材料,才能獲得這個"通行證"。對於許多司機來說,這無疑增加了不少麻煩。

更要命的是,"一次性配額"顧名思義,只能使用一次。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提前辦理其他兩地的相關手續,就不能通過港珠澳大橋直接去往目的地。

車主只能先通過配額進入其中一地,然後再想辦法前往其他地區。這無疑讓許多司機望而卻步。

當然,港珠澳大橋的管理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爲了方便司機出行,他們在各個收費站都設置了電子收費和人工收費通道,力求簡化通關手續。

但即便如此,獨特的過橋模式還是讓不少人選擇了"退而求其次",寧願繞道而行,也不願面對繁瑣的手續。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原本是爲了促進三地間的交流合作,讓居民出行更加便利。獨特的過橋規則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橋的使用效率。

如何在確保三地管理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大橋的便捷優勢,無疑是擺在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畢竟,修建一座跨海大橋談何容易,耗資巨大,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如果因爲過橋手續的複雜而讓大橋使用率大打折扣,那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作爲"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理應發揮出它最大的效用,成爲連接三地的"黃金通道",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雞肋"。

港珠澳大橋建成帶來的便利

儘管過橋規則略顯複雜,但不可否認,港珠澳大橋的建成,給三地間的交流合作帶來了巨大便利。這座跨海大橋猶如一條"黃金通道",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緊密相連,極大地縮短了路程時間。

以前,如果你想從香港到澳門,或者從珠海到香港,通常需要至少三個小時的行程。海陸空三種交通方式,各有各的麻煩。

但現在不同了,有了港珠澳大橋,僅僅二十分鐘,就能從一地直達另一地,無需再擔心時間成本和舟車勞頓。

這種便捷性,對於三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大橋的開通,意味着珠三角地區邁入了一小時生活圈。

香港、澳門、珠海三地居民,從此可以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想去香港購物、去澳門旅遊、去珠海探親,都變得更加容易。

對於商務人士來說,港珠澳大橋更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以前,如果你在珠海工作,但需要經常到香港開會或談生意,那麼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可能會讓你疲憊不堪。但現在,有了大橋,可以隨時往返三地,效率大大提高。珠三角地區的商務活動,因此變得更加頻繁和便利。

除了帶來交通便利,港珠澳大橋還有着巨大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大橋的建成,加強了香港、澳門與內地的經濟聯繫,促進了區域一體化進程。香港和澳門的金融、旅遊、貿易等優勢產業,可以更好地與內地市場對接,實現互利共贏。

對於內地來說,港珠澳大橋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橋的開通,意味着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可以從香港、澳門流向內地,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一些臨近大橋的城市和地區,更是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成爲承接香港、澳門溢出效應的橋頭堡。

當然,港珠澳大橋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也在於其本身的工程價值和象徵意義。這座被譽爲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集合了世界領先的建築技術和設計理念,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它的建成,標誌着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巨大提升,彰顯了我們攻堅克難、勇創一流的決心和信心!

結語

港珠澳大橋象徵着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緊密聯繫。迴歸以來,兩個特別行政區與內地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徹底改變了三地間交通不便的狀況,無疑將這種聯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幾十年前,建橋的構想就已萌芽,只是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如今夢想成真,必將有力推動三地的繁榮發展。期待港珠澳大橋這一超級工程展現出它非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