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幸福的家庭,在有了小寶寶後,變得硝煙瀰漫?

閨蜜小鹿發來信息,說她要吐槽。自從有了寶寶後,原本情緒穩定的她,總是會隔一段時間就來“吐槽”一次,我知道這只是她情緒的一個宣泄口。

小鹿開始了她本次的吐槽之旅:

“今天我在妞妞的臭臭裡,竟然看到了一顆完整的大顆粒的瓜子核桃,奶奶真是膽大至極!萬一吃出問題怎麼辦?早就跟爺爺奶奶說過很多次,妞妞才8個月,不能吃很大塊的東西。瓜子核桃,不僅是大塊的還是堅硬的!”

“爺爺跟我說,他有在旁邊勸奶奶。天吶,什麼叫勸?爲什麼不阻止呢?這要是出事了,可怎麼辦?”

“我給妞妞爸爸看了,然後爸爸在羣裡直接吼奶奶。看着爸爸這操作,我又害怕傷到奶奶。但是爺爺奶奶總是做一些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的事情!”

小鹿此次吐槽的話題,依然來自幫忙帶娃的爺爺奶奶。沒孩子以前,小鹿與公公婆婆關係挺好,一家人相處和睦。但自從寶寶過了百天,爺爺奶奶過來幫忙照顧以後,聽到小鹿吐槽的次數越來越多。

01、有了娃,矛盾越來越多

孩子就是家庭的分水嶺,有孩子和沒孩子的家庭氛圍相差很大。網絡上有一組數據顯示:將近60%的家庭離婚原因,都是有孩子以後婆媳矛盾引發的。

寶寶的到來,本來是喜悅的事情,爲什麼會帶來很多家庭矛盾呢?一般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育兒觀念不同

老一輩的人有自己的帶娃經驗,就像小鹿的婆婆,覺得自己帶出的兒子健康成長到這麼大,所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帶孫女。而新手父母,雖然他們的經驗不足,卻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全新育兒觀念。

新老育兒觀念不同,再加上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你看不上我的教育方式,我嫌棄你的帶娃觀點,一來二去自然就容易發生爭吵。

原因二:新角色帶來的變化表弟說他跟弟媳在寶寶出生後一週內,發生過一次矛盾,原因是他覺得弟媳不會抱孩子,害怕傷到孩子。雖然現在說起來是笑談,但當時兩口子有很長時間沒有交流,全靠雙方大人照顧。

有了寶寶以後,父母的身份會發生轉變,從自由的二人世界變得忙碌。一方面要適應父母角色,一方面要手忙腳亂的照顧寶寶。這種情況下,夫妻容易很容易發生衝突,產生矛盾。

原因三:育兒責任分配不均

有了寶寶之後,家務負擔也會隨之增加。如果夫妻雙方不能合理分配家務任務,或者其中一方過度依賴另一方,就可能引發矛盾。

原因四:睡眠不足帶來的壓力

對於新手爸媽還有一個很嚴峻的考驗,就是寶寶需要頻繁餵奶,這樣爸媽的睡眠時間會變少,壓力變大。奶爸有心能經常幫助媽媽還好,如果不理解寶媽,那麼夫妻矛盾會因爲睡眠不足變得更加嚴重。

02、如何解決家庭矛盾?

有寶寶後,家庭矛盾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那麼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會越來越多。因此,一旦發生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

首先,學會有效溝通。

不管是與公公婆婆、爸爸媽媽還是與先生之間的矛盾,想要得到解決,溝通是首位。如果有不同的意見,雙方坐下來認真談一下,瞭解對方的想法與原因,講述自己的想法與認知,都是爲孩子好,因此要彼此理解和尊重。

在溝通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和態度。避免使用攻擊性的語言,儘量保持溫和和耐心。如果發現自己情緒激動或者無法控制情緒,可以暫時停止談話,等自己冷靜下來再繼續。

育兒小貼士:千萬不要悶在心裡,讓對方猜測,這樣自己心理難受,也會讓矛盾越積越多。

其次,尋找專業幫助。

同事小微生完寶寶後,因害怕與雙方父母的育兒觀念產生矛盾,因此請了兩個月的育兒嫂在家中幫忙照顧。

不僅長輩們跟着育兒嫂學到專業育兒知識,就連她先生也積極學習,月子裡除了餵奶,抱孩子的事情,幾乎都是老公完成的。

所以說,如果對於育兒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那麼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專業人員往往可以給出專業的建議,幫助大家達成共識。

再次,共同制定育兒計劃。

家人可以共同制定詳細的育兒計劃,明確各自的職責,並且遵守這個計劃。這樣可以確保家庭關係更加和諧,也可以爲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當長輩帶娃的時候,可以明確告知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在告知的情況下,還是會發生育兒問題,那麼針對性地再進行解決。

最後,接納不同的育兒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接納對方的觀點是很重要的。即使雙方對育兒有不同的看法,也應該接納對方的觀點,並且嘗試在不同的觀點之間找到平衡點。

長輩的育兒觀念可能落後,依然有很多可取之處,應該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試着想一下,如果自己處在對方的位置上,自己會怎樣做?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

當然,在寶貝3歲以前,媽媽的照顧是主要的,在這個階段寶貝更依戀母親,尋求媽媽所帶來的的安全感!

其實,婆媳育兒觀念的不同、因孩子發生的家庭矛盾,是很常見的問題,但並不意味着無法解決。只需要溝通,尋求專業幫助,制定共同計劃,學習對方的優點,以及理解和尊重,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凌晨媽媽來叨叨:

小鹿雖然總是吐槽與婆婆之間的育兒觀點不同,但她也明白,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與理解的過程。相信,她未來會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與家人一起給孩子建立一個問難、健康的成長環境!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