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經濟不景氣旅遊的人卻越來越多? 陸媒:失業≠沒錢

十一假期第一天,大陸各旅遊景點都是「人從衆」。圖爲北京熱門觀光景點前門大街的大柵欄商業徒步區。(藍孝威攝)

十一假期第一天,大陸各旅遊景點都是「人從衆」。大陸自媒體「根號參」好奇,如果大家都沒錢了,那旅行團裡都是哪來的人?各大旅遊景點爲什麼還那麼多人?相反的是,社會上裁員一片哀嚎,不少朋友都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抱怨經濟形勢不佳,工作不好找、收入減少,可是到了週末和節假日,各地的旅遊景點和餐館卻異常火爆,擠滿了人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些網友分析說,這其實正好可以說明目前的確存在失業問題。失業後,一些人手頭還有積蓄,會選擇旅遊放鬆心情,另一些人雖然遇到經濟困難,但通過節省開支,也能參加一些經濟實惠的旅行。

這些解釋很有道理。它揭示了「失業」和「沒錢」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前者是宏觀經濟問題,後者與個體經濟狀況密切相關。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總體環境判斷個人情況。其實,這也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和支出方式的多元化。

對一部分人來說,旅遊娛樂是提升生活品質必不可少的途徑,哪怕環境不佳也會想方設法去實現,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會更加審慎節約開支。人們的選擇取決於多種因素。

所以說,不能因爲自己覺得「沒錢」,就斷言別人也一樣。生活壓力固然存在,但對不同人影響也不同。經濟形勢不樂觀,不代表每個人都沒錢,經濟是反應更加宏觀的問題,每個人的生活是具體而鮮活的,就像天氣預報說晴天,並不代表每個地方都出太陽。

觀察下來,發現報復性旅遊的基本都是以下三類人羣:

一、窮遊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旅遊的大頭消費,一是景區門票,二是來往車費,三是酒店住宿。但隨着越來越多旅遊公司和景區推出了優惠政策,如門票打折、低價旅遊團等,這使得旅遊變得更加經濟實惠,吸引了更多的遊客。

而窮遊的人,抓住了這種優惠,能坐地鐵公交、絕不打車,能去免費玩、絕不去收費景點,到另一個城市遊玩,晚上搭臥鋪火車過一夜,不影響休息,第二天白天直接遊玩,需要住宿,就多喊幾個人擠擠平攤。

尤其現在的大學生,網上找各種遊玩攻略,週末兩天跑完十幾個景區,吃遍幾十種美食,微信步數怒刷大幾萬,連住宿都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狂發朋友圈,「毛坯的人生,精修的朋友圈」,便是如此。

二、可以釋放情緒價值

在經濟下行週期,除了財力壓力之外,人們還承擔了超出以往的身體壓力和心理壓力。無論是行業的創新領導者,被迫面對失業、裁員的人,還是在公司內卷、動彈不得的打工人,大家面向未來的共同感受是不確定性在增加。焦慮與不安、甚至戾氣的情緒更爲顯著。

在身體健康上,疫情後的幾年,年輕、年長都普遍感覺到抵抗力在下降,每年各種流感中招不斷,身邊朋友的父母也是被檢查出各種癌症等疾病。對於壯年而言,工作內卷導致身體上的疲憊感更爲明顯。

還有一些退休有錢有閒的老人們,生活過得那叫一個瀟灑。每個月領着大幾千上萬的退休金,日常又沒有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幾個十幾個老夥伴,抱團全國各地旅遊,享受美食、欣賞風景、記錄美好生活。年輕時沒機會體驗的,通通都要享受回來,要多開心有多開心。

旅遊作爲性價比很高的身心放鬆的方式,在節假日期間被引爆就不足爲奇。人們期待通過短暫假期的逃離來放鬆自己,重新補足能量。

三、被關瘋了的打工人

打工人在辦公室的格子間裡,日復一日地對着電腦螢幕,那種壓抑和單調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

許多打工人開始渴望逃離這種環境,哪怕只是短暫的幾天。他們想要的在山間徒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在海邊漫步,聽着海浪的聲音,在古鎮小巷中穿梭,體驗歷史的沈澱。通過旅遊來釋放壓力,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

並且周邊遊越來越受歡迎,短短几天就能享受美景,高端遊嚴重縮水,但是周邊遊卻越來越火。畢竟,誰不想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找個週末就能放鬆一下呢?周邊遊時間短,花費少,露天燒烤一下,既放鬆拍照又出片,還能滿足大家出去走走的願望。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很多人都想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這個世界很大很精彩,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不一樣的體驗,應該去享受,去體驗。即便是生活不好過,也要懷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生活。平時努力工作、多多賺錢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