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留學生要無腦衝QS前50的學校?
選擇留學這件事,你的目標要很明確,就是要無腦刷名校,名校鍍金+學歷,就是經歷過時間週期認證過的利益最大化。比什麼都好使。如果你是一個商品,要賣於無論是券商還是投行,還是四大,或者快消零售這些巨頭。你就得學會把自己精美包裝,然後賣一個好價錢。
而學歷是第一個關卡,再是其他一些東西。沒有第一步,還談什麼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是國內這個卷的時代。第一關的學歷關都積壓了這麼多人求活。你憑啥覺得自己能小衆賽道出圈?
所以,如果你本科學歷一般的,未來是想吃學歷這個紅利的,懂得利用學歷向下兜售自己的,不想留在海外的,你真的需要無腦衝QS前50,前百都不行。
No.1 現在學歷貶值嚴重,QS前50纔是護城河!
這幾年大家也能感受到就業難,畢業生多,行情下沉,諸多產業是沉船方向,未來看不到清晰的路,很是迷茫。於是大家紛紛在選擇更保守的考公考編這條路,想求穩定來應對大環境的潰敗。
所以,現在很多學生,無論是海外回來的留學生,還是在國內考研保研的這波應屆學生,現在思路都是相當的統一。大家都在卷有限的一些位置。而有限的崗位也需要通過學歷,本身人脈關係再次篩選。
這其實讓很多崗位,尤其是福利好的,待遇高的,看上去穩定的,都更加捲了。而卷的背後原因其實是因爲大家沒得選,選擇機會更單一了。
在更單一的競爭關係中,提高你的學歷護城河纔是關鍵。而留學生回國,qs前50的學校纔是真正的護城河,低於前50的學校都力有不逮。國內就業可不注重看你專業什麼的,學歷第一優先位。再看你經驗,能力,社交屬性等等。
所以,留學選學校這個事,在行情越不好的時代,就越要做簡單的選擇。就是刷學校,鍍金,給自己包裝,讓自己先一步有機會被選。被選了纔有機會先去做事,然後在做的過程中快速積累新的社會經驗,從而獲得新的成長。
No.2 QS前50的學校畢業的學生具備學歷向下兼容的空間!
其實海外留學生一直被攻擊,比如英國和澳洲,罵水碩的多。但罵歸罵,你如果是名校畢業的,一般人家也能嘴下留情。畢竟水碩這個詞一般不用於攻擊英國九校,就像你申港新,人家不會攻擊港三和坡二這幾所學校。澳洲的也一樣,你可以說澳洲門檻低,你會說墨爾本這種水嗎?人家搞寬進嚴出的,一樣難搞的。
這些學校畢業之後,你的學歷就獲得了一層屬性的強化。我一直提倡留學生回來儘量少的去求職就業,如果一定要求,也是先去臥底,找一個你覺得行情發展好的方向,瘋狂的去摸底,然後自己帶領團隊,一比一複製去幹,然後不斷優化一些細節東西。
留學生的優勢在於眼界,這種眼界是在不同城市,不同膚色,不同層次人羣中生活過後積累的一些認知。而這種東西,沒去留學的永遠是不懂不理解的。通過這層的積累,你總能去擊穿那些要準備留學的,或對留學有期待這羣人一些觀念。從而達到你們自上而下的一種兼容。而這種兼容的過程中,你有無數的項目和盈利空間可以延伸出來。
即使你不做這類副業,你還可以打更下沉市場。你看現在知識付費這麼火,你結合自媒體在傳統行業再做一遍也是向下碾壓的。比如你教雅思,聽說讀寫,四個方向,你擅長哪一個?結合你的經驗,去教哪些成年人,未成年人,特定想出國的那羣人,你都可以設計出對應的套餐吸引他們。你對這羣人來說,就是向下兼容。你不用去和那羣雅思8或9的猛人去對比,你只需要去和更低層次和認知的那波人兜售你的知識即可。
在很多中低市場,你會迅速獲得你的知識迭代,你會知道他們的困惑是什麼,你會不斷在解決他們困惑的過程中成長,然後逐漸成爲這個領域的意見領袖。而一般層次越低的,一般都對學歷這種東西有盲目的崇拜,就像人性中的慕強。國內對高學歷的認同感是可以追溯到科舉這條路的傳承裡的。好的學歷能給你解決無數的信任度的問題。你會發現有了這個東西,你賣什麼東西都更容易成交。其實談朋友也一樣。
No.3 QS前50的學校,就是好的圈子,出現強者的機會概率就越大!
不得不說,留學和教育,其實是人影響人的過程,好的學校,學霸或不同高質量層次的學生就越多。不同的人,不同的做事方法。你可以接觸不到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他們所在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有些是不是自己能被影響到,從而改變自己。這個都是爲什麼我們國內家庭總喜歡把自己孩子送到更優質教育環境下的原因。
qs前50學校,不去說g5這種,即使是王曼愛華,也是一流學生雲集。而且學校比較要臉面,比較注重國際學生的多樣性。像kcl和Edinburgh以及ic這種,就十分卡控中國學生比例。錄到一定名額,再好的也不收。在這種情況下,越限制你,你其實的越進一步打破他們的限制。讓他們破格錄取你。
和你一樣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很多,大家各憑本事,財力,實力去佔據這些好學校的位置。有的曲線救國,有的提前規劃,有的各種做背景提升。能提前做到這些東西的學生或家庭,本身就是很多同類留學生的榜樣。
所以,能去個好學校,不要猶豫。就像你求職,也是先去大廠混一個道理。好的平臺,纔是一切的開始,你在一個小地方,再怎麼蹦躂,所見都是被限制的,也是不真切的。能人帶人合作的機會也更少,越是中等的學校越是大家彼此設防,互卷對方。越是頂尖學府,大家越擅長人帶人,資源互換,做大做強。
總了個結:如果你條件有限,你需要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刷你最好的學校。如果所有籌碼都交代了,還是上不去,那麼放棄學校這條路,就沒必要折騰,好好打磨專業,或技能去,就不用太執着於學校。因爲學術的這條路,你拼盡全力也走不好,就得換方向走出路了。可以去打磨自己技能去,讓自己長的地方足夠長,再通過這個給自己新的背書。
所以,並不是所有學生適合通過學歷向下兼容的,好學校名額就這麼多,所以才稀缺,你看國內985和211名額每年其實錄取不到6%。甚至更低,但qs前50的名額,其實比這6%更低,稀缺價值更強。稀缺纔有足夠向下擊穿的空間。而當你領悟到向下兜售的時候,你真的太強太強了。向上,你只能合作共贏,畢竟沒人比你蠢笨,而向下纔是你的基本盤。